自闭症干预,这四种错误千万不要犯
导读:对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人来讲,干预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甚至终身性的任务,而在训练过程中,不少家长会存在诸多的认识误区,快来看看下面的几大认识误区,您有吗?
对早期症状“不以为然”
自闭症属于先天性的发育类障碍,普遍的观点认为此类病症多发于三岁左右,但也有许多患儿在一岁多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了自闭症的症状,比如对父母的呼唤毫无反应,不会喊“爸爸,妈妈”、重复刻板的玩一个玩具等等,这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贵人语迟”的一种表现,以为长大了就好了,殊不知这其实是自闭症的早期症状与表现。
阶段性的康复训练不可取
不少孩子在训练了两三年之后,都会有较为明显的进步,这时候有些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可以去正常的学校上学了,或者逐渐的放松了康复训练,其实并非如此,自闭症属于先天发育障碍,大多会伴随患者终身,因此,自闭症的训练是长期性甚至终身性的,绝不是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没有意识到“自然训练”的重要性
不少家长以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才是训练的地方,有老师才称为课堂,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首创的“自然训练法”,就着重指出自然中的训练才是最好的训练,“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好的康复效果,具体而讲,较为明智的选择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抓住机会,帮助孩子进行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要做到随时随地,每时每刻。
只注重训练效果,忽视训练过程
在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患儿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学会发音,学会说话,不少家长会犯这样的错误,“我的孩子怎么还是不会说哪句话,我的孩子会发音了,为什么还是不会交流呢?”,毫无疑问,这些家长都将过程与目的混淆了,孩子不会说哪个字,并不是老师生掰硬扯的教会了,他就会应用了,也不是学会了每个字就学会了交流,发音是说话的前提,而说话则是交流的前提,因此,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了训练过程的意义,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每个字。
结束语:家长一个小小的认识误区,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每一位自闭症家长都应全面客观的看待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力求为孩子的康复做好最全面的准备,帮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回归自然。(如有孤独症方面的问题,可扫描二维码进入道道阁儿童之家微信论坛进行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