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RDI游戏互动实例点评
RDI游戏互动点评----(1)
【滚珠子】
滚珠子是一个典型的训练参照能力的的游戏,要点在于让孩子通过参照老师的眼神或动作明白老师要把珠子滚向哪个方向,片段活动中运用得不是十分明显,反过来也是,孩子显然还没有明白滚之前要给老师提供眼神提示的要求,只是随意地把珠子推给老师。建议可以通过几个层级来扩展和应用滚珠子游戏:
1,参照“开始”信号――降低难度,每次都滚一个方向,用点头加眼神的方式表示“我要开始了”,然后再滚珠子,注意要放慢节奏让孩子注意到点头和滚的关系(可以事先说明规则,但做的时候仍要注意让孩子体会当中的关系),重复若干次孩子能明白后换成老师点头,孩子滚;然后可以让孩子点头老师滚,不建议孩子点头孩子滚,这样互动可能比较难。
2,参照“方向”信息――熟悉了“开始”信号的参照后可以参照更复杂的方向信息,用眼神表示每次要滚的方向,开始可以夸张一点,如整个身体都靠向一边,其次头夸张地朝向一边,最高难度的只动眼睛来表示。同样的也有老师提供信号老师滚,老师提供信号孩子滚,孩子提供信号老师滚等不同的模式。
如此则一个滚珠子游戏能提供大量的参照训练的机会。
【找东西】
片段中可以看到孩子的视觉追视能力不错,这个游戏作为视觉追视的训练没有什么问题,但建议仍然把游戏应用在参照能力的训练上――让孩子知道你要藏海狮,但藏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看到,通过眼神(开始时夸张点,随后慢慢加大难度)告诉他东西在哪里,找到后立即给与强化,让孩子玩一下(这点在片段中已经看到,做得很好,要坚持)。
【跳豆袋】
这个游戏典型地用于社会参照和协调能力的训练――
1,“开始”信号的参照,密室逃脱小游戏,注意放慢节奏,务必让孩子体会到点头和起跑的关系;
2,“暂停”信号的参照,孩子明白了基本规则后,可以在跑的中途突然停下,开始时有几次“失协调”是正常的,重点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发现这种失调的疑惑的表情,若孩子有注意到这种失调,则可以继续,若孩子完全无法注意到这种失调,则可能要暂缓进行这种变化。
【放鞭炮】
这个游戏有以下一些可以用于社会参照和协调能力训练的点:
1,“开始”信号的参照――用点头、眨眼的方式表示开始放,注意放慢节奏,突出“放”之前那紧张的一刻(孩子似乎对这个游戏不是特别感兴奋,可以再行试探孩子比较有兴趣的活动);
2,让孩子协助捡球时可以让孩子投到篮子里,顺利合作几次后,可故意把篮子放歪一些,创造需要孩子注意并进行协调动作的机会;
注意,建议减免几个游戏中以喊“123”为信号的做法,从信号强度来看,口语〉夸张动作〉细微表情变化、眼色等,我们的目标应该让孩子最终学会观察细微的表情变化,所以孩子既然已经能够理解口语信号的情况下,则可以减少口语提示,提高信息参照的难度,训练中应当注意使用符合孩子训练需要的协助深度。
【躲猫猫】
这是一个情绪分享的游戏,片段中孩子的表现非常好,可以考虑进一步提升对兴奋的期待,在放下被子前一刻凝神屏气,凝造对兴奋的期待的感觉。注意,情绪分享的关键不在之后的兴奋状态,而在于之前的期待感觉,要注意突出之前的期待时刻,才最有利于提升孩子的情绪分享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把孩子的近期社会性训练目标设定在“社会参照”上,再去审视和调整每个活动,在每个活动中把握训练“社会参照”能力的机会,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活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的道理;而不同的活动则提供了泛化的机会,因此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必要的;更进一步,若家长能理解并在目标上能形成共识,掌握社会参照能力的有关训练方式,则在生活中可以有更多的细节可以用于训练,这即RDI所谓“生活化”训练。
#p#分页标题#e#RDI游戏互动点评----(2)
【开飞机】
1.起飞之前的等待很好,继续;
2.有时飞在豆袋,有时飞到地板,有变化,很好;
3.有时将降落时亦可定住,等待孩子反应后再降落;
4.有时将降落到地板,而突然降到豆袋上,增强兴奋感(以上两项可能对老师体力要求比较高,呵呵!)
5.起飞前的等待可以故意创造失调,如老师有时可不说什么而故意面向另一个方向,等待孩子发现并主动调整身体位置;
6.语言可能是家长比较关心的,但是就参照、协调的目标而言,减少语言(如不去强调以语言为开始信号,不去纠正孩子的说法)可能效果更好;建议可以考虑分两个版本来进行本游戏;
【滚珠子】
1.让孩子帮忙准备和收拾,很好;
2.之前的准备和之后的收拾过程让孩子帮忙,建议及时给予语言上的肯定,肯定的要点在于说出孩子的行为以及带来的价值,如准备完成后可说“谢谢你帮我搬椅子,这样我们可以开始玩游戏了!”,收拾完可以说“谢谢你帮我帮椅子,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累了”,这样说的道理在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相当程度是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和价值之上的,多正面肯定孩子对你的影响和价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主动性和交往的动机;
3.孩子对于“要接住珠子”这个要求似乎没有太多意识,建议可以故意让其失败(片段中只有偶然的没接住,老师没有有意地安排让孩子感受失手),当孩子接不住时,可以夸张地对孩子说“呜呜呜,珠子掉了,等下我要到处拣,好累邪,呜呜呜”,希望能激励孩子接珠子的动机,以便后续的训练;
4.活动中孩子有点头动作,片段中不能明显地看出孩子是否明白“老师点头就滚珠子”,建议如果孩子点头的话,老师不要太快接着点头开始,要更有意识地间隔开来,以免孩子搞不清楚谁是主导;反过来,如果让孩子主导(片段中并没有这样的尝试),则老师可减少信息的发出,以便孩子更突出地感受主导的感觉;
5.孩子接的珠子的意识比较强以后,可以考虑增加参照信息的难度,如降低点头动作的夸张度、增加珠子滚动方向的变化(配合眼神提示)、增加珠子滚动速度变化(配合点头幅度的变化)
【跳豆袋】
1.节奏和等待比较好,孩子跟随也好;
2.减免“走走停”的口语提示,特别是“停”不宜成为口语提示的一部份,建议不作口语提示或边走边说“走”,停的时候保持安静等待(片段中已经做得不错,提醒以便继续注意);
3.避免孩子掌握了规律而失去参照的必要,建议不必局限于“走走停”的模式,可以更随机地选择停的时间、停多久等,可以很夸张,如走两圈再停或者停很久才重新走(以不致于让孩子注意力转移为限),这样可增加孩子参照的动机和乐趣;
#p#分页标题#e#RDI游戏互动点评----(3)
【扔皮球】
1.孩子对扔球有兴趣,但对扔到篮子里没什么兴趣和意识,建议不必勉强,可先随意地扔球,逐步加入何时扔、扔往哪里、扔哪种颜色等参照训练
【躲猫猫】
1.等待的时间把握得比较好;
2.数数时有点变化,不错,还可以增加变化,如直接说“好了!”“开始!”等;
3.若有多款面具,可考虑每次换不同的面具,以增强新奇感;
延续上次提出的“近期以社会参照为主要训练目
【开飞机】
1.起飞之前的等待很好,继续;
2.有时飞在豆袋,有时飞到地板,有变化,很好;
3.有时将降落时亦可定住,等待孩子反应后再降落;
4.有时将降落到地板,而突然降到豆袋上,增强兴奋感(以上两项可能对老师体力要求比较高,呵呵!)
5.起飞前的等待可以故意创造失调,如老师有时可不说什么而故意面向另一个方向,等待孩子发现并主动调整身体位置;
6.语言可能是家长比较关心的,但是就参照、协调的目标而言,减少语言(如不去强调以语言为开始信号,不去纠正孩子的说法)可能效果更好;建议可以考虑分两个版本来进行本游戏;
【滚珠子】
1.让孩子帮忙准备和收拾,很好;
2.之前的准备和之后的收拾过程让孩子帮忙,建议及时给予语言上的肯定,肯定的要点在于说出孩子的行为以及带来的价值,如准备完成后可说“谢谢你帮我搬椅子,这样我们可以开始玩游戏了!”,收拾完可以说“谢谢你帮我帮椅子,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累了”,这样说的道理在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相当程度是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和价值之上的,多正面肯定孩子对你的影响和价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主动性和交往的动机;
3.孩子对于“要接住珠子”这个要求似乎没有太多意识,建议可以故意让其失败(片段中只有偶然的没接住,老师没有有意地安排让孩子感受失手),当孩子接不住时,可以夸张地对孩子说“呜呜呜,珠子掉了,等下我要到处拣,好累邪,呜呜呜”,希望能激励孩子接珠子的动机,以便后续的训练;
4.活动中孩子有点头动作,片段中不能明显地看出孩子是否明白“老师点头就滚珠子”,建议如果孩子点头的话,老师不要太快接着点头开始,要更有意识地间隔开来,以免孩子搞不清楚谁是主导;反过来,如果让孩子主导(片段中并没有这样的尝试),则老师可减少信息的发出,以便孩子更突出地感受主导的感觉;
5.孩子接的珠子的意识比较强以后,可以考虑增加参照信息的难度,如降低点头动作的夸张度、增加珠子滚动方向的变化(配合眼神提示)、增加珠子滚动速度变化(配合点头幅度的变化)
【跳豆袋】
1.节奏和等待比较好,孩子跟随也好;
2.减免“走走停”的口语提示,特别是“停”不宜成为口语提示的一部份,建议不作口语提示或边走边说“走”,停的时候保持安静等待(片段中已经做得不错,提醒以便继续注意);
3.避免孩子掌握了规律而失去参照的必要,建议不必局限于“走走停”的模式,可以更随机地选择停的时间、停多久等,可以很夸张,如走两圈再停或者停很久才重新走(以不致于让孩子注意力转移为限),这样可增加孩子参照的动机和乐趣;
【扔皮球】
1.孩子对扔球有兴趣,但对扔到篮子里没什么兴趣和意识,建议不必勉强,可先随意地扔球,逐步加入何时扔、扔往哪里、扔哪种颜色等参照训练
【躲猫猫】
1.等待的时间把握得比较好;
2.数数时有点变化,不错,还可以增加变化,如直接说“好了!”“开始!”等;
3.若有多款面具,可考虑每次换不同的面具,以增强新奇感;
延续上次提出的“近期以社会参照为主要训练目标”的建议,此次观察与点评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如何更好更多地提供参照机会上,同时也涉及兴奋分享、协调、主动性激发、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
从点评可见,上述游戏均存在可以发挥的空间,在充分发掘之前仍可继续进行,特别是孩子比较有兴趣的应该保留和扩展,当然确实难以吸引孩子兴趣的也可考虑放弃。通过两次点评也可见游戏设计应用的要点在于利用游戏创造各种训练机会,而不在于要求孩子的完全配合(我们在批评孩子刻板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否有时候也缺乏灵活性呢?)
希望这样分享关于游戏的有关想法能帮助家长理解和确立孩子的训练目标,也希望能向家长传达以人际互动能力(兴奋分享、参照、协调等)为训练重心的干预理念,最后,若家长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创造更多的训练机会,那对孩子能力的提升将会是最大的利好!
1.扔皮球
观察到好的做法:
故意说要没有的颜色,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并作出适当响应;
不太建议的做法:
比较多的肢体协助,如要求孩子手放两边等;
建议:
1.1.有目的地调整活动的角色安排
片断中孩子对投球的活动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投中时老师例行性的“好棒!”“好厉害!”并不见得能很好地引起孩子的自我认同,建议尝试调整活动的角色安排,改为以老师为主,孩子为助手,活动的情境解读为——投球是老师要做的一件事情,需要孩子的“帮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从指定地点“帮”老师拿来指定颜色的球,交由老师投球,老师孩子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老师对孩子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部分表示“感谢”和肯定;经过若干次以老师为主的回合后,方考虑交换角色,由孩子进行投球。
1.2.弱化参照训练的“规则”“要求”色彩
参照是主动性很强的能力,片断中看到“点头投球”“眨眼投球”均已变成一种游戏规则对孩子加以要求,孩子所展示的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一种规则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社会信息,这有悖于参照的主动性特征。
2.红绿灯、躲避球
——关于“规则”教学的思考
训练中,孩子经常会违背我们设定的游戏规则,如红绿灯游戏中,还没有绿灯就走了;如上面扔皮球的游戏,根本不看老师的指示就扔了;躲避球中孩子根本就没有要躲的意识。在处理上,可以观察到多数情况下老师都会停下来重申规则并对孩子的行为立即予以纠正或辅助,然而孩子还是一次次地“犯规”,孩子怎样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体验规则的意义呢?
犯规时立即予以纠正也许并非最好的做法,原因在于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机会体验犯规的代价,既然犯规不会有什么“后果”,不犯规又不会有什么“好处”,那孩子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呢?
我们在设计任何活动时,要注意把握两点,首先是激发动机,其次是增进理解,据此,设想在涉及规则的游戏设计时注意以下两点:
1,设计有“价值”的规则
现实生活中,闯红灯必须承担实实在在的责任,故违规者少,而我们的游戏中却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这不利于激发孩子遵守规则的动机,可以考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状况,设计不同的奖惩措施,如果这些规则能触及对于孩子而言有意义的事物,能产生“利益攸关”的后果,则孩子应该更有机会认为遵守某条规则对他来说有“价值”。例如,遵守规则者有得吃,违规者没得吃;社会认知能力较好的可遵守规则者发奖状,违规者罚款,也可以假装闯红灯者撞车,罚停一次。
2,充分体验选择的后果
设计好有“意义”的规则后,在游戏时应注意坚决执行规则并放手让孩子去体验遵守/不遵守的不同后果,注意重点应在事后强调选择的后果(“噢!你闯红灯了!罚停一次!”),而不要在事前利用威胁/引诱的方法来刻意影响孩子的选择(“小心别犯规哦!犯规就没东西吃哦!”)。另外除了孩子自己体验外,也可以由老师“示范”,老师不必永远都不犯规嘛,偶尔故意犯规,故作懊恼状自言自语“哎呀!我犯规了!我要停一次啦!呜呜!”
3.综合建议:
综合几次录像观察到的情况,孩子在主动性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困难,对人关注不够,对活动的兴奋感不强,建议进行一些主动性激发方面的训练
【学校活动】
1,每次课程增加彻底的无口语活动环节;
2,每次课程增加彻底地模仿跟随环节;
【家庭活动——我失去了声音】
目的:激发孩子对人的关注、激发主动性
时间:每天数次,每次5-10分钟,每天累计半小时以上,坚持至少两周以上,以观效果
实施:选择吃饭、洗澡、穿衣、穿鞋、游戏等任何生活细节,假装突然失语,以眼神、手指、动作等纯粹的肢体语言向孩子传达信息
要点:
1,坚持不要开口,彻底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哑巴;
2,事前无须特别向孩子“解释”肢体动作的含义,最好即席发挥,不要预设做法。
RDI游戏互动点评----(4)
【听音乐摇沙槌】
1.如果活动的目标是为了训练孩子的韵律感的话,那目的已经达到,在片段中可以看到,当音乐休止后重新开始时,孩子可以在老师之前恢复动作,可见孩子在参照音乐,若要继续强化参照音乐的能力,可以考虑更换各种不同节奏的音乐加以泛化;
2.基于对于自闭症核心缺陷的理解,建议更多地关注参照、协调等能力,我们更多地希望孩子能关注人,能从人际互动中获取社会信息,从这个角度说,参照音乐反而减少了社会性互动——孩子听音乐就不需要再看人了!
建议:
1)去除背景音乐,突出老师主导,参照老师的要求;
2)注意变换前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肢体等变化提前向孩子传递“马上就要有变化了”的信息(这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参照能力);
【听鼓声跑步、听音乐跑步】
1.这两个活动类似上一活动的有无音乐版本和有音乐版本,正好能印证关于听音乐做动作活动的建议,听鼓声跑步由于没有音乐作参照,孩子参照老师的频率明显要高于听音乐跑步;
2.建议少用音乐,多应用并扩展听鼓声跑步,建议仍然是——注意变换前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肢体等变化提前向孩子传递“马上就要有变化了”的信息;
【滚珠子、猜一猜、跳豆袋、音效推拉】
1.这几个游戏在另一互动片段(***10月16日)中出现,基本情况包括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都相似,不再赘述。
【吹泡泡】
1.此游戏作为简单的情绪分享目的还可以,但似乎不太适合做复杂的延伸,主要问题是操作吹泡泡过程要比较小心,花费了老师太多的注意力了,导致无瑕去观察孩子的表现并作出灵活的响应,除非孩子对此游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喜好,否则建议不必再从事此游戏。
【做我做的动作】
1.这个活动孩子的参与和兴奋感比较高,可继续扩展此游戏,例如,增加节奏的变化(片段中每次都是快节奏,如果突然来两次超慢节奏的,看孩子能否发现这种变化并跟随)、增加所学动作的新奇性(是否可以不限于坐在那做手部动作,而扩展成各种奇怪的姿势和行动)
【土豆丝土豆皮、抓手指】
1.这是几个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孩子表现出高度的兴奋感,活动中几个地方做得比较好的:
首先是利用了挠痒痒或抓手指的触觉兴奋;
其次是活动中提供了比较灵活的不确定性,孩子不能确定老师什么时候会挠他痒痒或抓手指;
最后是老师在行动之前的屏气等待的做法进一步增强了不确定性和期待的兴奋感。
兴奋事件发生之前的屏气等待是增强兴奋感的典型的、推荐的做法,建议好好体会这种做法,并在其它活动中灵活地加以应用。
#p#分页标题#e#RDI游戏互动点评----(5)
【口香糖】
1.在说出粘哪里之前可以用非常夸张的姿体、眼神、手指等方式让孩子基本知道要粘哪里了,适当定住延时,然后再突然把所粘之物说出,目的是希望孩子体会到别人的姿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获取这些信息的能力即时参照能力;
【跳豆袋】
1.在提供的几个游戏片段中,跳豆袋是孩子明显比较兴奋的一个,应继续加以利用;
2.观察到的互动回合基本上是强烈的口语提示“预备...”然后就是迅速点头开始,感觉过于程序化,“参照”的意味不浓,建议:
a)免除口语提示;
b)延迟发出点头的指示;
c)延时过程孩子应该会用疑惑和期待的眼神注视老师,这时更应延长这个瞬间,延长的时间应以孩子尚未失去关注为限;
d)增加摇头指示,让孩子摸不准老师什么时候会点头,以增加游戏的不确定性;
e)爬椅子上来的过程也可以增加点头/摇头的参照过程;
f)可以考虑多放几张桌子,每次跳过一张桌子都是通过点头/摇头来决定,这样既可增加参照训练的次数,也可增强对于掉入豆袋的期待感;
【击鼓】
1.击鼓是一个非常适合用于训练协调能力的简单游戏,游戏中看到孩子的跟随的情况不错,但老师似乎并没有把协调作为主要的训练目标,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2.若希望增强孩子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觉,则放音乐的做法是可以的,但若以参照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为主,则建议免除音乐,以便孩子集中去和老师保持协调而不是和音乐保持同步;
3.建议免除音乐,由老师引导整个过程,老师可以在击鼓的力度、节奏等方面加以变化,创造“失调”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并跟上老师的变化,若老师变化后孩子没有立即跟上,则应注意保持等待,并用期待的眼神注视孩子,好像在说“你看!你跟我不一样!”;最后变化可以从明显逐步过渡到细微的,以增强对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
【滚珠子】
1.孩子显然还没有明白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可以考虑先让父母和老师配合一次示范给孩子看,在没有掌握基本规则之前,也不宜转换为孩子主导;
2.滚珠子游戏典型是用于训练参照能力——孩子通过参照老师的眼神和动作,获得老师何时往何方滚珠子的信息,并调整自己的动作以便接住珠子,片段中没有做到训练参照能力的效果,老师应该提供更多的参照信息和等待给孩子去观察,片段中孩子不特别注意老师,而老师坚持用敲珠子的方式吸引孩子,效果不明显,这时可以考虑增加语音提示,如咳嗽,或陈述式语言,如边点头示意边说“我要滚珠子啦!”,边用夸张的身姿表示边说“我要往这边滚啦!”
3.不必回避失调情况,滚珠子包括其它游戏都有这种现象,老师比较回避失调情况的发生,如这滚珠子游戏,按孩子的配合状况,应该是经常失调的,但游戏中老师代办了一些动作来回避了这种失调,这不利于让孩子去学习承担自己部分的互动责任,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接不住就没有接住的乐趣,建议要让孩子全面地去感受。
【音效推拉】
1.和其它游戏相似的问题,老师提供的不确定性不太足够,片中看到可基本上是一直跳过去一直跳回来,对于孩子难度和吸引力不足。要明白游戏并不是要孩子学跳,而是让孩子通过参照知道这一刻该往哪个方向跳,如果太有规律了,孩子就没有参照的必要了,建议可随机一点,几下前,几下后的,这样会更有参照的动机;
2.建议增加表示推拉方向的参照信息,如直接手指指方向,或改用口型差别更明显的发音来表示推和拉,在真正发出声音前,夸张地表演口型,提供孩子参照面部表情的机会;
3.拉住手的协助效果好像不是很明显,反而造成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分散了注意力,建议不拉手好了,不拉手时孩子走远的情况表明了孩子还不是很明白这个游戏的规则和乐趣,相信通过第一、二条建议增加参照机会后,孩子应基本能配合;
【荡秋千】
1.整个活动情况很好,孩子兴奋度高,老师和家长对节奏的把握也很好,如要增加变化可考虑:增加不同的降落地点(每次随机选择),变换摇晃的力度和速度(对老师体能要求较高,有减肥之而外效果,呵呵),延长降落之前静默期待的时刻;
【猜一猜】
1.与其让孩子随便指一个杯子然后老师提供点头/摇头的是/否信息,不如用很夸张的姿态和眼神明摆着“告诉”孩子苹果在哪里,然后让孩子一次找到,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理解从别人的姿体和眼神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初期孩子若没领会,则不宜等孩子乱猜,老师可立即揭开有苹果的杯子展示给孩子看,并可以伴随自由自语地说“我看着的地方就有苹果耶!”(这样让孩子间接理解比事前告知孩子“老师的眼睛看哪里苹果就在哪里”效果要好);
2.孩子喜欢把苹果扔掉,可以考虑换其它物品,如比较喜欢玩弄的东西,或喜欢吃的东西也不错,找对了就顺便让吃掉以作为强化;
3.孩子还不能学会从老师那里获取参照信息,并未真正理解这个游戏前,不宜让孩子主导;
【综合建议】:
近期仍以社会参照能力为重点目标,家长和老师应注意体会参照的含义及训练方法,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互动中最大程度地给孩子提供参照的机会,特别是应该增加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来加强孩子参照的动机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