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治疗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ABA 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一)

作者: 更新时间:2004-08-31 点击数: 百度一下

?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  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写的《发育障碍儿童教育》(1981)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 罗瓦思强调说:为什么要尽早(三岁半前)开始进行训练?是因为要尽早改正或减少不良行为(在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行为前),也要尽早教孩子基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包括玩)的技能。这教法强调先用一对一的方式来教,后扩大治疗环境,集体治疗,以便熟悉类似上学的环境和活动。 
他和提倡应用性行为分析法的人认为早期进行强化的训练使孩子上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增加。 
?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合适的(一些)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别的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 为什么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 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  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  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  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
?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 )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加入收藏
Tag: ABA 训练
上一篇: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应用简介
下一篇:ABA 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二)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ABA 目标: 4岁正常发展孩子应有的学习技巧 (6-3)with RDI ~什么和哪里里(What & Where)
  • ABA家长训练上课指导
  • ABA高级课程
  • ABA 的教学课程指南
  • ABA 目标: 4岁正常发展孩子应有的学习技巧(5)
  • 矫治孤独症的ABA教学
  • ABA (1): 不一样的学习道路
  • 一份详尽的ABA训练计划(五)
  • 自闭症疗法,它为什么最管用也最残忍?
  • 一份详尽的ABA训练计划(六)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