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宗仁教授RDI讲座有感
提起自闭症,所有的专业人士和家长都知道它有三大核心障碍:沟通障碍、语言迟缓和行为刻板。但是很奇怪,当我们真正着手训练时,却往往忽略了最关键的障碍——沟通。而是不会说话就教说话,认知不行就教认知,行为不好则矫正行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身为一个自闭症家长,我已深切体会到了训练偏差所带来的恶果。
我的孩子是02年确诊的,经过五年的训练,我教会他许多东西,教会了他说话,教会了他写字画画,教会了他溜冰、打羽毛球、乒乓球,甚至教会了他做家务。但是,他仍然是一个重度自闭儿,仍然不能上学,仍然不能容入社会。是我们不够努力吗?回顾五年来的日子实在让人心酸,星星雨、以琳、山东刘氏一一留下了我们的足迹,ABA、结构化、感统、听统、刘氏大运动和精细,各种方法轮番用过。孩子能识字,却不会认人;会说话,却不会沟通,因为我们一直在治标而没有治本。用杨宗仁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训练了孩子的口语,却没有训练他的沟通”。为了让孩子开口说话,我们教他发音,教他仿说。几年下来,他学会了很多句子,有很多词汇,却不会用这些句子和词汇去跟人沟通。
杨教授强调,ASD的核心缺陷就是沟通,它包括:社会性趋向、模仿、社会参照、分享式注意力、游戏和情绪的调控。这一能力正常孩子是天生具备的,而自闭儿却需特殊训练。为了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自闭儿的这一特点,杨教授特意为我们放映了两个短片:一个是一位三岁多的高功能自闭儿的游戏片段,一个是她不到半岁的妹妹(正常孩子)同样场景的游戏片断。通过两个断片的比较,我们看到高智商、有语言的自闭儿的沟通能力远远低于她尚无语言的半岁妹妹。的确,自闭儿也许同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他最缺的绝不是认知,也不是语言,而是沟通,尤其是非语言能力的沟通。语言本来是交流的工具,我们不仅要拥有这一工具,还要懂得怎么使用,才能谈得上与人交流。我们的孩子也许有了工具,但却不喜欢用它,或者不会用它,所以他们无法与人沟通。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社会上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可以照常生活,因为他们会沟通!一句话也说不出的人也可照常生活,因为他们会沟通!而我们的自闭儿,也许他们中的佼佼者是艺术天才,或是数学天才,但他们却无法正常生活,因为他们缺乏沟通能力!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不学会沟通,怎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沟通固然重要,但也是最难训练的。过去我们用ABA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教他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当别人给他东西时务必说声“谢谢”。长期训练之后孩子只要一听到“给你”两字,立马会回应:“谢谢”。但这是沟通吗?不是,这只是机械性反应。沟通首先应该要有动机,要对人感兴趣,具有社会性趋向,会看人、听人、观察人和接近人。不少自闭儿可以对答如流,但却不会随机应变,甚至不会看人,因为他们缺乏对人的兴趣。RDI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他们对人产生兴趣,从而促发沟通的动机,提高沟通能力。杨教授认为动机是最重要的,有了动机才能走的长远。我们过去的训练恰恰忽略了动机,因此孩子学会了说话却不主动说。怎样促发孩子沟通的动机呢?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玩得起来,让他在游戏中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玩具或游戏带来的,而是同伴带来的。当你的孩子把跟你一起玩当作最高级的强化物时,至少你已成功了一半。“装疯卖傻只为他”,杨教授要我们家长放下架子去跟孩子玩,让他通过玩先学会与家长沟通,然后再跟别人沟通。
自闭症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其康复训练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区分主次、标本兼治,方有可观的预后。希望杨教授带来的RDI能够引领我们的孩子从此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注:刘女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特殊孩子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