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孤独症教育观是什么
“孤独症”不知道把多少家庭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在绝望与坚持、挫败与奋斗中挣扎的父母,不知道多少次面临多少的心理冲突与抉择:
“别人都在说孤独症什么疗法有效,我要不要给孩子试试呢?”
“看着那么多大孩子还是那么孤独,训练到底有没有效果?我还要坚持训练吗?”
“孩子本采就不容易了,干嘛还做这么苦的训练,还不如让孩子活得快乐一点呢。”
“训练也好不了,还不如多给孩子留下点钱呢。”
“我要不要和别人说孩子的真实情况呢?”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是否进步呢?”
显然,对孤独症儿童这些问题,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有自己的思考。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家长,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家长们对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各种具体问题,常常做法各异,大相径庭。如此差异,究其根本,源于家长们“孤独症教育观”的不同。
家长的“孤独症教育观”,是指家长对孤独症康复教育问题和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家长怎么看待孤独症的病因,怎么看待孤独症的康复目标,怎么看待家庭的教育功能,怎么看待父母的教育角色,怎么看待训练机构、幼儿园和学校对孤独症康复的作用,怎么看待各种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等。
孤独症教育观还包括家长对各种与孤独症相关联的问题的看法。总之,孤独症教育观是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水平在孤独症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孤独症教育观概括了家长们对孤独症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影响家长们思考孤独症教育问题的心理倾向,影响家长们做出各种教育选择,也是家长们各种具体教育行为的渊源。家长的孤独症教育观是否正确,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康复结果。如果孤独症教育观错了,那就会一错百错,甚至会让一个家长的教育行为与孩子的康复背道而驰。
例如,康复训练应该训练孩子什么内容?到底是训练孩子远离生活应用的形式技能呢,还是训练孩子生活中具有应用价值的社会功能呢?这就是家长教育观在教育行为上的反映之一,也是家长孤独症教育观的核心体现。形式技能并不对症孤独症的本质障碍,形式技能也不会产生向社会功能的自动迁移,通过单一的形式技能训练,不会收获社会功能改善的结果。
家长形式训练的方法再对,技巧再高,我们期待的孤独症孩子的社会功能改善,会依然不如人意。
当问及一个8岁孩子的家长:“你的孩子康复的情况如何?”妈妈立刻说:“他能把书上的数学计算题背下来,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入口数量都能倒背如流,电话号码,见到的就记住,所有的历史朝代、年号都知道……”这位母亲对“康复”的理解,显然背离了“社会功能”这个本质的指标。
可见,家长的孤独症教育观是否正确,显然比追求一个具体的训练方法更重要。家长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孤独症教育观”,孩子的康复训练才能走入正道。
坚持“社会融合教育”,改善、提高孤独症孩子的社会功能,是最科学、也是最主要的孤独症教育观,除此之外,孤独症教育观还包括家长对以下问题的看法。 来源:责编:极光网管理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