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疗法的应用
本文所说的行为干预(也有人称之为“强化行为训练”或“实用行为分析”)与一般所指的行为矫正、行为治疗基本上是同一概念,不做具体分析,此外本文也不介绍行为干预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主要的种类,需要详细了解的家长可以参阅相关的著作。本文将直接介绍行为干预疗法在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和训练中的应用。
所谓行为干预即密集(原文为“强化”)行为训练或实用行为分析指把任务(从家长的角度说,就是家长所期望孩子学会的任何东西;从孩子的角度说,就是孩子应该学习然后能够做到的事情;有时也称为技能、行为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和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这一过程叫做“步骤分解”或“任务分解”),然后采用密集(原文为“强化”)的方法按照“任务或步骤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地完成该任务,并且在其他的场合下能够应用学会的技能(泛化)。
通过国内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该疗法确实对孤独症儿童有积极而显著的效果,此外笔者5年多的工作经验也证明了这边一点。笔者以为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两方面:1、孩子的基础情况;2、实施训练的人(这里主要指父母或其他养护者,不妨都称为操作者)操作是否正确,以及操作者的信心、耐心和恒心即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采用此方法进行教育和训练孩子,笔者以为后者的因素可能更重要。
下面就分别简要介绍行为干预疗法的具体内容,包括形式、步骤分解(或任务分解)、基本组成部分和操作过程和泛化的有关知识。
一、实施行为干预疗法的形式
进行行为干预训练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1、一对一教学:
这是行为干预疗法的主要形式,用这种形式可以教大部分所要教的内容。典型的做法是训练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高矮一样的小椅子上,或者孩子的椅子稍微高一点,这样两个人的视线就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据教学内容决定在两人中间放不放高度大小适合孩子的小桌子。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教基本的参与能力,模仿、语言(包括理解和表达)、认知和精细动作。此外在教生活自理、听从一步性指令、做粗大运动时要采取其他形式的一对一教学,比如教孩子洗手就要在水池前教,教孩子听到“过来”就能走到跟前来,可以在客厅里教等等,这些实际上也是一对一的教学。
根据笔者的了解,绝大多数家长在家庭里教孩子时都是追着孩子教:父母想教孩子时,孩子在沙发上,就在沙发上教;过了一会孩子就起来跑到床上(相信家长对这一特点早有体会和领教),家长为了教孩子就追到床上;没有教两分钟,孩子又走了……家长在这种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孩子不学或没有办法教,家长得到只能是失败的结果。
上面情况的起源就是孩子不能坐下来,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学习一样东西。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坐下来学习的概念,乱跑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让孩子能够坐下来跟父母学习是孤独症儿童接受进一步教育和训练的基础。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典型的“一对一教学”,这个项目就可以通过强化行为干预进行训练。
2、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
这主要用于教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进行小团体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教孩子怎样和别的小朋友做游戏,自然而然地学会和小朋友交往;同时也可以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穿插在活动中。这要求家长要使自己的孩子有参与集体游戏或活动的机会。
另一种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交往,这时候可以做一些游戏或活动,在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教孩子某项内容,如学习某一首儿歌,一组动作模仿。这要求家长自己要能唱、能说、能表演。
3、偶发事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述两种可以事先安排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外还有许多和孩子接触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就会有许多时候要求孩子使用已经教会、或已经教但是孩子还没有学会,或根本没有教的某项技能,此时也是一个绝好的教育和训练机会,一定要抓住。对于已经教会的技能,就要在出现可以应用该项技能的时候促使孩子能够使用;而对于还没有教或没有教会的技能,则要抓住机会进行一次自然的教与学。
二、步骤分解(或任务分解)
1、确定要教孩子的具体行为或技能
一般来说父母和孩子接触得最密切,按理说也应该最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实上如果要求父母详细说一说孩子到底会做什么,或不会做什么,家长却无法说清楚。
就拿语言来说,一般来说这是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情况,但是往往可能笼统地说“我孩子语言不行”,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一样,如“我孩子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或“我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或“我孩子生活自理很差”等等。
行为干预疗法要求对某一项内容做具体的描述,比如说“孩子语言不好”,就要具体地描述:
·孩子是否有语言;
·如果没有,孩子用什么进行交流或表达要求;
·如果有,孩子能够主动说哪几句话,每句话有几个字,有没有主语,能否正确使用代词;
#p#分页标题#e#·孩子一般能够模仿有几个字的句子;
·能不能回答“这是什么?”、“这是(物品名称)吗?”、“这是不是(物品名称)?”、“这是(物品名称),还是(另一物品名称)?”、“我(你、他、他们或具体某个人)在干什么?”、“你怎么了”、“(某人、物品)在哪里?”等等问题;
·如果能,一般能够正确回答几个,在什么情况下能回答;
……
当把孩子的语言具体描述到这一步,孩子语言方面的能力就一清二楚了。[显然,孩子的语言水平即使描述道这种程度,也还是有许多情况不明了]
其他方面的内容也要进行这样的具体描述。当然家长要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要清楚儿童的发育情况,可以参阅相关的著作。
简而言之,在具体确定要教孩子某一项技能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即:
·孩子的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后者更重要];
·实际能力水平:孩子对于要教的项目掌握到什么程度;
·是一点不会,如果这样那么这项技能的基础能力具有了吗?还是只会一点,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能做?什么情况下不能做?还是快要掌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要求他/她做已经可以达到80%的正确率。
这样在教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就可以采取行为干预疗法强化训练孩子没有掌握的那些内容,而促使孩子应用已经掌握的技能。
[以上这一小标题,我主要是想说明:教孩子先要确定教什么内容,这要求对孩子有深入的评估和了解,这对于工作者和家长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可能都是挂一漏万;所以,我举了一些例子,要说明的是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比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材料;还有,我一直以为,任务分解应该按照各种技能的认知发展过程来进行,那么要求有更好的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显然不能在这么短的文章中说清楚,就略去了。]
2、具体行为和技能的任务(步骤)分解举例
确定要教孩子的具体内容以后,就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步骤(任务)分解。可以说孩子所要学习的任何一项技能都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有机地组成,并且这些要素具有在时间上前后发生的顺序。任务分解就是把某一技能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下面就举“洗手”的例子具体说明:
1、打开水龙头; 2、把双手淋湿; 3、拿肥皂
4、涂肥皂 5、把肥皂放回原处 6、洗手心
7、洗左手手背 8、洗右手手背 9、把手放在水里
10、洗手心 11、洗左手手背 12、洗右手手背
13、关上水龙头
上面的分解可以说包括了洗手的所有的动作。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分解为几个小的相对独立的技能。
[1、上面显然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分解,但是可以详细地说明一般的技能都可以按照完成的过程来分解。]
[2、实际训练中,一般采用反向链锁或正向链锁法,就是把这连串的动作全部完成,只让孩子完成一个或多个步骤,其他的由教者完成]
[3、多说一句,其他很多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会练习到生活自理所需要的动作技能,也就是说当在其他地方把动作练好或者说至少有基础了,再练习生活自理,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多说一句,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无不涉及到认知能力,因此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是完成动作的必备因素。]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目标是孩子能够自己涂满给定的纸(涂鸦),以此说明步骤分解:
1、在手把手辅助下涂四分之一 2、在辅助手腕时涂四分之一
3、在辅助肘部时涂四分之一 4、在手势辅助下涂四分之一
5、在手势辅助下涂二分之一 6、在手势辅助下涂四分之三
7、在手势辅助下全部涂满 8、在语言提示下全部涂满
这个步骤分解的依据是辅助孩子的程度,更加适用于实际的操作,许多技能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步骤分解。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涂色”的一个分解,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显然不能如此按部就班,但是也可以说明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时刻想着撤出辅助,尽可能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