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大家都泪流满面!
在我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之前,我曾浏览过很多故事,被讲得最多的是:孩子三四岁,甚至五六岁了,妈妈,却依然听不到孩子的一句呼唤。在经过老师的训练之后,那迟到已久的一声“妈妈”,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由自主,潸然泪下。
我扪心自问,我进入这个知道的人还很少,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多的行业,究竟是为了什么?
直到那一刻来临,我刹那间明白,我为的就是这一份感动,这份幸福。
玲玲(化名)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自然卷的头发,让她看起来像个洋娃娃,可爱极了。然而这个可爱的洋娃娃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第一天给她上课就让我和所有给她上过课的老师见识了她的威力:她不肯进教室,不肯配合老师的指令,她躺在地上打滚,声嘶力竭地“唉呦唉呦”的哭闹着······妈妈忧心忡忡地说:“我们从不敢带她出门,更别提让她叫我一声妈妈了。”这话里面带着心酸,这么可爱的小宝贝,已经是三周岁半了。
突破口是比较意外的,大家都笑言这是异性相吸,这个小姑娘在男感统老师的课上,居然一反常态地安静——于是,发挥了所有老师系统配合的作用,大家知道她喜欢的小食品,小玩具。照着ABA的训练方法,一步一步地将她带入了训练的轨道。
进步,可以从妈妈的笑脸上看出来:
第二周,还会躺地上打滚,但几乎不哭闹了,频率也在降低;
第三周,不哭不闹,乖乖地在听了上课铃后,跟着老师进教室,妈妈高兴地说,现在可以带她去吃麦当劳肯德基;
第四周,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训练的任务,并且进步很快;
第五,第六周,放学会主动跑到办公室和老师们摇手,再见——
只是,她依然金口难开。
这天上课,在做完常规的手指操,配对,模仿活动后,我又一次开始了语言训练:
我说:跟老师念:a。我夸张地张着嘴巴,拉长声音。
她看着我,忽然发出一个声音:a。
啊,终于肯跟我说了吗?
是真的。我又验证了一次,两次,三次。
我一阵激动,一股电流般的温暖在身上横穿。
我决定继续尝试:妈妈(mama,mama)
她动了动嘴巴:ma。
太好了,我激动地和她击掌,我夸张的笑一定也感染了她,她跟着我,咯咯地笑着。
然后,就是全天下妈妈最喜欢,最幸福的声音了,她跟着我念:妈妈(mama)。
下课的时候,我激动地对她妈妈说,她会说妈妈了。
然后蹲下身子,让她看着妈妈,说,mama。
她伸出胖乎乎的小手,笑嘻嘻指着妈妈,说,妈妈(mama)。
妈妈的热烈顿时飞迸,她蹲下身子,紧紧地抱着她······
大家都激动着,心软的老师,家长都陪着流泪。
只有孩子还在念叨着:妈妈,妈妈。
幸福就是这样吧:用最纯的音,发出最清的声,表达最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