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培养的研究
适应行为(adeptive?behavior)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和水平,即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
孤独症是一种全面发育性障碍,通常以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刻板怪异的行为方式和兴趣为典型特征。在诊断和评估时,一般从行为表现、智力水平、适应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评量,其中适应行为的评估是重要手段。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们往往注重以行为评量和训练为主要教育方法,而忽视了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这一重要的评量指标。在以往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中,教育者和家长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对他们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不仅让他们丧失了社会适应行为的机会,还阻碍了他们认知能力,了解和接触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智力测验不能充分反映出儿童在后天环境下个体对社会需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因此,应该充分结合适应行为的表现水平来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适应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越来越为教育者们所接受,适应行为的评定已成为筛查特殊儿童的重要指标。可见,适应行为对孤独症儿童的筛查、诊断、教育训练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和研究前景。
一、正确评量 制定计划
笔者采用《AAMD适应行为量表》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能力进行定期的评量。在儿童入校前就对其进行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评量,做一项最原始的评量依据。同时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通过《AAMD适应行为量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能力进行阶段性地评量,确保量表的有效性。唯有正确的评量才能够反应出儿童的适应行为在那些方面存有缺陷,教育者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适应行为的评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制定相关的个别化教学方案。通过量表测试的结果笔者发现孤独症儿童适应行为的一些特点,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孤独症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行为问题,适应行为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差异较大,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应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
二、外出活动 丰富生活
社会适应行为能力培养的最好的题材就是利用日常生活教学,环境渗透。适应行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完全来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同以往统编教材中一些偏、繁、旧的知识相比,它应该更具有社会性、生活性,更适合目前孤独症儿童的需要,也应体现出特殊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把生活中对儿童有发展、有促进、有帮助的内容充分介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从而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我校开展的每月一次外出活动,就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适应行为的最好的教学素材。外出活动让儿童去感受社会、体验社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外出的场所包括电影院、园林、商场、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等不同环境的公共场所,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通常都是公共汽车,让儿童学会自己乘坐公共汽车。即使遇见风雨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目的也是能够让儿童更加真实地体验现实社会。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还让儿童真正地走进了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三、社交故事 塑造行为
根据社会生活经验,借助生动的故事把一些社交情景与适宜的社交行为移植到儿童的脑海里,再教他们泛化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社交故事可以给孤独症儿童提供准确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在各种社交情#p#分页标题#e#形下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形,提供一个积极的支持。社交故事一般都是针对儿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情形而写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提供指导,让他明白是如果生活中我遇见了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面对和处理。社交故事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会出现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会有什么结果。还告诉我们儿童应该具体怎么做,列出来所有可以做的、适当的、期望的行为。最后再进行强化(奖励),通过强化(奖励)帮助孩子塑造、建立适当的适应性行为。社交故事的使用,不仅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提高了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游戏互动 渗透技能
孤独症儿童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活动,但是他们在一对一的游戏互动过程中却能够有短暂的兴趣和注意。教育者应该充分抓住这个短暂的契机,通过游戏训练法,鼓励孤独症儿童与教师、家长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通过游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渗透一些生活常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改掉生活中的坏习惯,形成好习惯。游戏互动教学可以补偿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还能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游戏与成人之间加强交流和适应能力。例如通过互动游戏《找朋友》来训练孤独症儿童与别人的沟通、交往、适应的能力。
五、人际交往 感受生活
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交往的障碍表现为:一方面,反应过弱。通常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另一方面:反应过强。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有很强烈的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孤独症儿童身心障碍相对严重,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需要医学、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帮助,使其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发掘,最终使其能力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帮助他们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着眼于儿童发展的原则,设计适应孤独症儿童社会生活的活动设计,使儿童在活动中完成与人和物的接触,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从而学会社会适应技能。在教学中应倡导教学训练与自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提倡在真实“生活情景中会”,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会”。这样才能帮助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家庭走出孤独,共同享受社会物质文明成果,提高社会生存质量。
六、家校共育 潜移默化
社会适应行为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目的就是让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因此在儿童的教育训练上,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家庭环境下的巩固辅导对于儿童的发展进步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校在实施社会适应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亲子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让家长定期了解儿童在校的各方面学习情况。另外针对每一个社会生活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我都为家长设计了“家庭辅导训练计划”,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长此以往,家校教学效果显著。社会适应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在相对地增加,因此家校共育只有长期合作,才会春色满园。
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中,还要把对社会规则的认识、责任感、道德判断力、自我认识、性别社会化、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伴关系、情绪感情的表达、自我控制能力、自我价值感等内容作为独立的教育内容加入到孤独症儿童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促进他们与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才能使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慧聆#p#分页标题#e#,周耿. 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训练文集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
[2].姚树桥、龚耀先:《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操作手册(内部交流),1991年。
[3].杨晓玲主编:《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华夏出版社,1995年8月。
[4].韦小满:“适应性行为的概念及测量”,《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