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教育误区
所谓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
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的美国南加州大学Ayres博士生动地将感觉统合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感觉统合促使我们的感觉神经不致中断,所有的学习和动作能顺利进行。因而,在达成各种有目的的协调行动上,感觉统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过去,感觉统合训练只用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学习、运动、社会适应等方面障碍行为)的矫治,今天,感觉统合训练已被引入课堂,成为提高儿童思考、解释事物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水平,促使儿童行为素质发展的教育手段。
目前,感觉统合教育正逐步为幼儿教师所认识,很多幼儿园也在尝试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然而,像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出现时所存在的问题一样,个别教师盲目跟风,死搬硬套,使原本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感觉统合活动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
现象一:把感觉统合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运动难度和幅度大的大肌肉运动,重视身体动作的平衡协调,而忽略以精细、安静为主的感官训练。如一开展感觉统合活动便认为是纯体育锻炼,甚至以感觉统合活动代替体育活动。
现象二:盲目地进行划一训练,忽视了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如进行增强前庭功能的训练时,教师没有就幼儿的前庭功能情况进行分析,让每一个幼儿都接受同一强度的训练,造成一些前庭功能不够协调(如易晕车)的幼儿训练过度,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现象三:盲目地增加活动量,增大活动强度或难度,忽视了幼儿的承受能力。如利用滑板进行前庭感觉、固有感觉、触觉等训练,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俯卧滑行持续时间应以多少为度为宜,没有经过科学的测量,过大的活动量或活动强度对正处于骨胳发育关键时期的幼儿来讲是否造成影响实在值得商榷。再如,有的教师把一些难度太大,以至幼儿花很大的努力仍无法解决的操作活动提供给幼儿,使幼儿产生新的学习障碍。
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感觉统合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
准确来说,感觉统合的教育过程即是创设一定的环境,使幼儿接受正确的、丰富的、不间断的感觉刺激,以达到激活幼儿心理,引发幼儿积极行为反应的过程。所创设的环境应是包含促使幼儿动作觉、皮肤觉、知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达到感觉整合练习效果的综合、全面的环境,因为感觉本身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个综合的反应,而感觉统合则是对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感觉所作出的整合。单纯强调某一方面的感觉刺激,必然会影响感觉统合的效果,甚至从平衡引致失衡。
二、没有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等正确的教育观念贯穿其中。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相同的年龄也会因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具备各自不同的特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在各自水平上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感觉统合教育同样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划一化的感觉统合训练只会令强者受到压抑,弱者受到摧残,这跟感觉统合教育的目的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三、进行感觉统合教育研究的深、广度不足。
这是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去理解的问题。之所以实施感觉统合教育,是因为已有相应的研究说明了它的价值,但照搬别人的经验很容易使人只看到其有利的一面而忽略其它。比较积极的做法应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实践,通过观察、统计等一些科学的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设法改善或解决,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感觉统合的内涵,使感觉统合教育的过程更趋科学;同时,更应从广度上创造性地大胆设想和尝试,调动一切有利的因#p#分页标题#e#素达成感觉统合教育的目的,使感觉统合教育的实现途径更加多元化和生活化,改变只有专门设计的感觉统合玩具才可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目的的错误认识。
总之,任何一种新信息的出现,都有一个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关键的是我们是否有严谨的态度,能够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转变观念,深入探讨,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才能使感觉统合教育达到真正促使幼儿行为素质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