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教育的规律是什么?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养成的起点;培养自我内在体验,是自我意识养成的难点;接受自我、控制自我是自我意识教育的重点。
从低级到高级的“我”
对于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来说,揭示孩子的“自我”,让孩子走近“自我”,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本人,其结果都是痛与快乐的并存。痛,在于我们和孩子一起,从对“自我”的不知到知,从面对现实的“我”,到接受现实的“我”,这是一个痛苦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挑战,需要极大的勇气;快乐,在于通过自我意识教育,我们让孩子终于可以从“生理自我”中走出来,显示了其人性中最本质的光辉——社会性。
完成社会自我的塑造,实现调节自我的飞跃,让孩子在接受自我中走向成熟,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实践证明,这是可望而且是可及的。
孤独症儿童虽然存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异常,但是经过教育,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其发展。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教育,需要将训练正常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细节放大、夸张,其教育规律是:
自我认知的规律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精神自我,逐步深化。教育训练的设计要遵循这个规律。
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到自我体验,再到自我控制,这是一条线索。
训练方案是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它和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可以有机结合。家长和教师可以在遵循原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注重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教育遵循认知、评价、体验、调节的规律,认知是基础。在评价问题时注重积极评价,将评价转化为体验,体验是内在的、高级的感觉。
自我意识教育中的评价和强化, 与初级行为训练中的评价有所不同:
第一,评价的范围扩大了,可以评价过程,也可以评价结果;可以评价行为,也可以评价作品;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评价自己; 可以评价动机, 也可以评价效果。
第二 注重孩子对评价的理解,评价的目的是建立孩子和他人的关系,在关系中产生评价,在评价中体验自我。
第三, 行为训练的强化性评价局限于孩子对某个具体指令的反应,自我意识的评价是把具体行为反应的评价提升到对行为人本身的评价。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不同,评价的层次也不同。
如果没有自我体验,孩子就不能从情绪、情感的角度去理解奖励和惩罚。如果只是单纯建立在“刺激一反应”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上,其主要特征是生理性的,不是精神性的。精神领域的反应是成功感、羞耻感,评价、体验可以从具体行为起步,但是落脚点一定让孩子进入精神领域。如果最终不能进入,其社会性发展相对来说是低级的。
游戏和比赛的输与赢,产生于精神领域的需要,是一种精神满足。没有这种精神需要,孩子自然不在乎比赛,不在乎输赢。如果没有荣誉感、羞耻感,孩子无法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无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将无法理解与人桕处的规则。
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有几种:模仿、从众、比较、竞争、合作。处理好其中任何一种中关系,都需要一个人有自我意识。比如说,在幼儿园或者小学里,孩子首先要建立的是模仿和从众,要模仿老师,跟老师学动作,和小朋友学习,模仿别人的行为。模仿和从众行为,都是理解、把握、调整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更高级的竞争与合作,本质上更是对“我”和他人关系的把握。
让“我”走向快乐
自我意识教育是痛与快乐的并存。怎样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让孩子接受自我,就成了战胜痛苦、走向快乐的关键。
孤独症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心理很脆弱,害怕失败,回避竞赛,挫折感很强烈。因此,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
我们需要做的是:
第一,寻找孩子的特点,突出发展优势,建立自信。
第二,对在集体环境中自信心欠缺的孩子,要进行家庭心理补偿。
第三,给孩子特别的机会和特别的标准, 少和正常孩子进行横向比较。
第四,对孩子的挫折给出合理的解释。
第五,教育孩子接受自己, 合理期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