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康复师的心结谁来解?
一直以来,我的视线都放在自闭症的孩子、家长身上,很少关注自闭症康复师这个群体。触动我采访动机的,是不久前听说一家民办机构停业了。我认识这家机构的创办者。她是一名自闭儿的母亲,她想腾出精力照顾孩子,但是机构入不敷出,过低的薪水根本招不到人,一旦老师“跳槽”或被“挖角”,机构就无法维持下去。自闭症康复师的角色很重要,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为此,我走进了上海规模最大的自闭症专业机构之一――上海爱好儿童康复中心。
刚过去的教师节里,很多老师都收到了节日祝福,不过有一群特殊的老师,却在以心理辅导的方式给自己加油鼓劲。他们的“学生”是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和孩子们说上一百句话,也许得不到一句回应,然而,老师们凭着信念和爱心坚持着。
很多家长也焦虑
心理辅导每月都会定期举行,心理辅导师都是关爱自闭儿的志愿者,来自专业的心理机构。天天妈妈是一位自闭症康复师,也是一位自闭儿母亲。她说,经过心理辅导后,她更加乐观地面对孩子和家长。
“很多家长都有焦虑的情绪,有的非常严重。”在自闭儿的康复指导中,家庭训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家长出现情绪问题甚至放弃训练,就等于放弃了自闭儿的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自闭症老师,要善于沟通、善于发现,因此,学点心理学知识很重要,家长身上有哪些需要帮助的地方,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长期面对自闭症患者和家长,老师们的心理也需要疏导。
教师编制不敢想
“6年来,老师们没有一个寒暑假。”因为自闭康复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放假2个月,之前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此外,民办的康复师没有“体制内”老师的福利和待遇,天天妈妈说:“民办机构招工越来越难,很多人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编制’?”“住房、恋爱、家庭,都是现实的问题。”天天妈妈说,“所以学校也是千万百计提高待遇留住老师,营造家的氛围。”
28岁的刘老师是学校里的“元老”,是个阳光、快乐的大男孩,毕业于南京特教学校的特教专业。他的同学大都去了辅读学校、特教学校,而他选择了自闭症康复这样的“边缘”行业,“有没有编制?能不能解决户口?待遇怎么样?工作几天、休几天?”这些在民办机构内想都别想,刘老师笑着说,“当时向往大都市,就来到了这里,没想到做了这行,就发现离不开了。”2007年,南京特教学校开辟了自闭症康复专业,但真正能来到民办机构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
高老师大学毕业没多久,来这里两个月。她深深体会到:“第一感觉就是‘单调’:孩子们的接受渠道单一,必须一样一样往上加,专注于每一点进步。”这是老师们必须过的“心理关”,“只有成熟、善于发现、善于沟通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自闭症康复师。”
专业发展很艰难
民办自闭症机构康复师的尴尬,其实也反映了民办机构的尴尬。到目前,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基本由民间自发设立,形成了独特的“民办机构先行”的发展模式。
上海爱好康复机构园长杨晓燕说:“民间机构的‘专业化’发展还非常艰难。资金、场地、人手都有限,专业的教师、专门的测评量表、专门的课程大纲和教育技术,所有这些,国内的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不能够提供。”因此,“专业化”主要依靠机构的长期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但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杨园长认为:“这个行业迫切需要指导和引导,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康复师。建议由政府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必要时政府可以购买服务,提供给老师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