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弃希望 孤独症必将被战胜
一热烈庆祝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成立十周年
1942年美国凯纳(Kannor)首次报导11例前所未见的奇特儿童,称之为“早期婴儿孤独症”,当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盛行,它的病因被认为父母对儿童教育不当,尤其母亲的忽视所引起,这类母亲被称为“冰箱样母亲”治疗办法为父母作心理分析治疗,寻找深芷潜意识的动机。这样,父母深为内疚和自罪自责感。随之而来,将孤独症视为儿童期精神分裂症,采取药物治疗。五六十年代,一般人包括医务人员对孤独症知之其少,故将这时期称为黑暗时期,直至1980年国际和美国两大分类系统才正式认定为发育障碍,因涉及心理发育多方面障碍,故归为广泛性发育障碍,并进一步认定由神经生物学因素引起。孤独症的性质已定,病因学、诊断和治疗随之发生根本改变,也即从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病因学研究随着生物技术日益先进,不论遗传学、组织解剖、免疫学、生物化学、影象学等均有不同变异发现,但由于样本小、其他实验室不能重复和诊断标准等问题,对病因尚无统一认识。从发展势头来看,孤独症的“谜”在一二十年后有希望被揭开。
因为是发育障碍,它的治疗被认为在结构化条件下,持续的个别化的有目标有步骤的训练教育是有效的治疗办法,部分病人配合一定药物也是需要的。
美国国际孤独症研究所所长伯纳德•里尔兰特(BernardRimland)每年召开两次全国性讨论会,会名即是“从今起战胜孤独症” (DAN!)各方面专业人员和家长参加,他们坚信孤独症必将被战胜。再说,里尔兰特的儿子一出生即尖叫不停,为一典型孤独症。现在他的儿子马克(Maik)已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了。他在家为父母接电话、传递信息和乘公共汽车,来回残疾学校和家庭之间。他的特长是书画,他的作品被展出和出售。
孤独症康复成效如何决定于很多因素。有一点是很多学者和家长所肯定的,就是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所发挥的重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北京市康复协会已成立十年,它所发挥的作用可充分证明这一点。希望完善组织、充实内容,除传播孤独症科学知识、交流经验、家长心声外,成为孤独症儿童之家和推动其他地区成立相应组织和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