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找寻出路
全国助残日里,王女士正为患有孤独症的8岁孩子伤神:前些时,为了让孩子学知识,多接触同龄人,她将康复了4年的孩子送进了一所接收特殊孩子的公办学校。但那所特校没有针对孤独症的专门引导,不久,孩子病情反弹,不得不返回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康复训练基地———梨园医院幼儿园。
“康复基地目前开展的还是幼儿园式教育,主要招收学龄前孩子,这孩子再大一点如果还是没地方去,也许就只能接回家照顾了。”园长李丹颇为无奈。
“现在的情况是‘适龄’进不来,‘超龄’的没去处。”据李丹介绍,现在园里共有62名孤独症患儿,超过7岁的就有21名,这些孩子已到了学龄,在接受教育方面,幼儿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但武汉市目前还没有招收该类学龄患儿的学校。园里将宿舍也腾出来办成了康复场所,但还是不能再容纳更多的“适龄”患儿,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李丹称,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到一定的程序,他们对知识的接纳不存在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天赋,这时,与其他同龄孩子一起生活,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只是需要辅助专业指导。她曾和一些家长向教育部门提议,采取学校共建的模式,在正常学校中开设特殊班级,绘画、音乐、活动等课程一起上,另外的课程分开上。但目前为止,教育部门表示“仍需等待”。
无独有偶,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也遇到了同样的局面。该校接纳了近百名6-17岁的智障患者,受办学规模所限,大龄的孩子呆在学校里,另外一些合适的生源就无法正常入读。他们也表示希望能与职校联合,帮助适龄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好让他们最终有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