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贵阳市残障儿童家长支援中心
访贵阳市残障儿童家长支援中心
这群孩子虽然与正常孩子不一样的孩子,但他们同样有与人交流的需求、发展的空间,但社会给予他们的空间却不多。今年年初,残障儿童家长支援中心成立了,对残障儿们来说,这是一个关怀、理解的起点。
海海家人的困惑
海海今年三岁,从身体到智力都很正常,但是与其他小孩不同的是,他不和父母有的沟通,更和周围的人语言上的交流。海海的爸爸说:“从他八个月大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了,他开始出现‘自闭’症状,而且不学说话。”直到现在,海海依然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玩、自己闹,不理会周围的人。
海海的爸爸听说现在不少大城市里出现了许多有自闭症的小孩,就像海海一样。他还听说自闭症的成因是思想压力,“这么小的小小孩哪里来的压力?我们做父母的感到非常困惑。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帮助海海成为一个正常的小孩?我们找不到方向。”海海的父母非常苦恼。
直到今年年初,海海的爸爸上网找到了广州市一位儿童心理专家,这位专家告诉他,贵阳市刚刚成立了一个残障孩子家长支援中心,可以义务地给予他们帮助。于是,“支援中心”成为海海的另一个大家庭,在“支援中心”的帮助下,海海的父母可以慢慢进入孩子心灵。海海的爸爸说:“以前我们真是求医无门,现在有了“支援中心”的无偿帮助,我们了解到许多解决自闭症的信息,“中心”还为我们联系各方面的专家,为海海进行诊断诊断。”
走进支援中心
“目前,能够给自闭症孩子提供帮助的机构在大城市比较多,但在贵阳还是一件新鲜事。如果不是广州那位专家的提醒,我们恐怕还在孤军作战。”海海的爸爸说。
日前,记者走进残障孩子家长支援中心。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宿舍房,房间的墙面上贴着各式剪纸和美术字,虽然剪得不是那么工整,却也象模象样。“这是一些智力残疾的孩子制作出来的,你们相信吗?”“中心”负责人曹治敏笑着说。
支援中心有一间手工房,里面的桌子上摆着五颜六色的手工作品,还有不同风格的画作,其中有一幅描绘摩天大楼的画还有点抽象派的味道。曹治敏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孩子在智力上有残缺,但他们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谁能想象这些都是他们的作品。”
“我们“中心”所要做的就是要走进残障孩子和他们家长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与社会有很好的沟通。”曹治敏介绍。实际上,这个“中心”的全称是“残障孩子的平等权利和机会”项目贵州省贵阳市家长支援中心,是由欧盟驻华小型基金会资助的项目。
“像海海那样的小孩,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残障儿童,他存在自闭症和多动症问题,我们“中心”可以帮助他和他的父母,应该说,这是我们的义务。”曹治敏说。
支援中心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式:对残障孩子进行一些兴趣辅导,家长们举办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和家长的需要。“我们主要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相互交流、与社会接触的平台。”曹治敏说。
“支援中心”的孩子们
15岁的小丽,小时侯脑部受到损伤。记者在手工室看到的那幅“抽象画”就是她的作品。记者在支援中心,看到她时,她正在用毛笔创作另一幅画。“老师,请你再加点墨在盘子里,我还要多画几个水果。”小丽向一旁的志愿老师提出要求。
曹治敏告诉记者,小丽是中心最有画画天赋的孩子,她的画可能是正常孩子都难以完成的。小丽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表达能力很强。一次中心组织郊游活动,在小河边让孩子们写生,结果小丽出人意料地说:“老师,昨天我做了个很美的梦,梦到我和妈妈在水里游泳。”
20岁的小孙,出生时不幸遇到脑缺氧,使他成为一个智残的孩子。他曾在普通学校读过书,后来就一直呆在家里。现在支援中心成了他的学校,他重新有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志愿者老师告诉记者,小孙擅长素描,下棋也很利害,老师都下不赢他。
11岁的小云总是由奶奶陪着她参加“支援中心”的活动。奶奶说:“小云胆子很小,怕见生人。自从来了“支援中心”以后,人变大方了,还比以前会做了很多事情。以后我准备把她送到这里后就不再陪着她了,她也需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交流空间。”
阿娇是个皮肤白净的小女孩,这一点和妈妈很像。她妈妈告诉记者:“第一次来“支援中心”的时候,阿娇特别不愿意,谁知道第二次她就主动要求要来了。她说这里的哥哥姐姐很热情,她喜欢这里。”
阿娇的妈妈还说:“像“支援中心”这样的机构在省内很少,也很难得。以前没有残障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现在“中心”给我们家长介绍这些知识,很有用。”
支援中心与志愿者
由于残障儿童家长支援中心采取的是无偿服务形式,中心与方方面面的志愿者自然就有了不解之缘。
“有的事情只有用缘份来解释了。”曹治敏说。“中心”成立之初,还没有同任何志愿团体达成联系的时候,曹治敏在一家洗相馆遇到了师大爱心社的一位同学。当时两人闲聊了一下,曹治敏提到了“中心”的事,于是师大这位同学就成了“支援中心”和“爱心社”的牵线人。现在,“中心”的各种活动都有师大爱心社同学的身影。
“我真的很感谢师大这些同学对“中心”的支持,没有他们,“中心”的工作很难开展下去。”曹治敏感叹道。
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来支援“中心”教这些孩子画画真是件再愉快不过的事,“他们因为脑损伤,动手能力不是很好,通过画画这项动手的活动,可以刺激大脑发育和恢复。虽然第一次教他们时他们大多还不会,但只要你耐心地重复几次,他们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惊喜。”
另一位志愿者说:“和这些孩子相处久了,他们对我们都产生依赖感了。有一次我来晚了,他们还打电话问我怎么还不来。看到他们信赖和依恋的眼光,我真有种成就感,因为他们对我们敞开自己的心灵,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他们的进步就是给我们的肯定。”
采访行将结束时,曹治敏说:“我们应该给这些孩子以希望,让他们明白,其实生活挺美好的,就像这春天的阳光一样。”(文中残障小孩的姓名均为化名)(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