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童年成长在特殊世界
近日,靖江市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天线宝宝儿童智能开发中心“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基地”称号,这是泰州地区第一家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的基地。挂牌成立当天,南京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谢明来到训练基地,接受家长咨询。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些孤独症、多动症、脑瘫、智残等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了解他们的不幸和困惑,向专家咨询了这些儿童的相关知识。
十多岁的孩子不能行走、没有意识,上学的孩子需要家长陪读……这些孩子多为孤独症、多动症、脑瘫、智残儿童。
小男孩林林(化名)正在康复训练基地的教室玩,他一会儿坐在小椅子上,一会儿后,他离开椅子玩起气球来,几分钟后又跑到其他教室里去了。林林的妈妈说,林林上幼儿园后,老师发现林林上课不能安静下来听讲,还经常和其他孩子打闹,接受知识非常缓慢。林林在家里脾气也很倔强,愿意做的事情非要去做,没有太多保护自己的意识,家人从没有让林林独自玩耍过。林林的妈妈非常担心,儿子还是这样多动的话,根本不能上小学。
6岁的男孩晓宇(化名)是典型的孤独症孩子。他对数字非常敏感,任何手机号码只要看过或听过一遍,都能准确地复述出来。但晓宇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话,问他话也很少回答。晓宇喜欢玩银行卡,只要看到银行,就非要进去办张银行卡,否则吵闹不休。晓宇过马路时不懂避让车辆,没有任何危险意识。现在,晓宇的妈妈只能天天坐在幼儿园的教室里陪他上课。
小女孩小文(化名)14岁,至今不会行走,没有语言能力。除腿部萎缩外,身体机能正常。小文的妈妈说,孩子是难产缺氧的状况下剖腹生下来的……小文的妈妈跟谢院长描述完孩子的情形,谢院长随即下了结论:小文为重度脑瘫。
特殊儿童康复基地主任刘军告诉记者,目前共有二十多个孩子在基地接受康复训练,这些孩子中有的十多岁了还不能上学,有的被确定为弱智儿童……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多为孤独症、多动症、脑瘫、智残、唐氏综合症儿童。
为照顾这些孩子,家长们心力交瘁,面对精力、精神和经济三重压力。
采访中,多数家长不愿意面对记者。一位家长在得到记者不出具其姓名的承诺后告诉记者,当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后,很担心亲戚朋友知道后会看不起自己,因此,对于家庭外的人隐瞒着自己孩子的实情。另一位孩子家长告诉记者,孩子调皮闯祸后,他的爸爸就用体罚来惩罚孩子,致使孩子见到父亲就非常恐惧。
谢院长说,当孩子被确诊患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后,做家长的感到受挫是正常的。但是为了孩子,家长一定要振作起来,残疾儿童也并不是不可救药,只要在适当的药物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配合作用之下症状就会减轻。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重新塑造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定要摆正心态,在第一时间把孩子带出去治疗。
专家指出,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从母亲怀孕起就要万分注意和小心,尽量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利用科学手段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
谢院长告诉记者,他在康复基地见到的特殊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母亲剖腹产出生的。据他们统计,剖腹产的儿童有70%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觉统合失调的症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他说,自然分娩的婴儿经过了产道的挤压,体内很多细胞特别是脑细胞被自然激活,身体机能发展更健全,而剖腹产婴儿的这些细胞能否激活就因人而异了。预防特殊儿童的出生首先要从孕期保健开始做起,准妈妈在孕期生活一定要有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另外,出生时如出现脐带绕颈、窒息等现象,往往也是诱发因素。人们可以通过孕期检测来避免特殊儿童的出生。
特殊儿童的康复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社会应该给特殊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因为,你们不慎中的态度也许会对他们造成更多的伤害,你们的认同才是孩子的希望。
很多的人们,看到特殊儿童的第一反应是投以鄙夷的眼神和冰冷的言语。你们可曾想过,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遭遇命运的无常捉弄,他们经历太多的苦痛,他们感受了太多的冷漠,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痛,他们清澈的双眼也会对社会流下绝望的泪水。当他们关上心门,当他们拒绝治疗,当他们失去希望,痛苦将伴随他们一生。
谢院长说,特殊儿童的心灵比普通的儿童都脆弱很多,从小,他们都慢慢感受到自己与同龄儿童的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做100天的努力,也许,会被你一个轻视的眼神完全抹杀。社会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耐心,让他们看得到康复的希望,给他们面对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