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也有特殊的“职业病”

特教老师的微笑最能让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安静下来。摄影记者孙振芳
□求助时间:2009年12月15日
□求助事由:征集爱心心理咨询师
由于常年和各种智障或者孤独症的孩子在一起,特教教师们形成了一种奇怪的“职业病”……聋儿班的教师手语用得特别流畅,可说起话来却不那么利索了;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师工作有成效了,自己却不会大声说笑了;智障班的教师在外人眼里也变得越来越“迟缓”了……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成为教师管理的一大盲区。“能不能请一些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来改变这种情况。 ”甘井子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董欣看到老师们的现状,忧心忡忡。
1 上课时面带微笑
回家后脾气见长
在特教中心康复训练班里,四个十几岁的重度孤独症患儿正在上课,其中一个旁若无人地大声叫喊;一个坐在墙角低头摆弄着几件玩具,并不时地发出几声刺耳的尖叫;另一个在反复念叨着同一句话;还有一个在不停地摔打着手里的东西。班主任老师赶忙上前,从背包里拿出糖果递给患儿,老师面带微笑,一遍一遍安抚他们的情绪。“当一名合格的特教老师,必须清楚每位孩子喜欢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安抚他们。 ”于是,老师的背包里装满了糖果、小玩具、小人书之类的东西。
董欣校长告诉记者,这是孩子们的“心理排毒治疗”时间,让他们把心里的幻想、压抑、紧张、恐惧和愤怒尽力释放出来,这种场面,是他们的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时间长了,我们心里也有些堵得慌,也需要发泄。”一位从事3年特教工作的老师笑着说,有时真恨不得和他们一起大声喊一喊,可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把这种情绪带回家,不少老师都觉得自己这几年脾气越来越大。
2 时常遭遇孩子无心的攻击
带着伤也要对他们微笑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间教室,正在上课的李老师低头安慰一个大声叫喊的孩子,孩子名叫园园(化名),八岁时入学,今年已经14岁了,只接触自己熟悉的东西——他的手里拿着一个旧手机,就这样整天坐在那里叫喊,陌生人一旦走近他,他就会显得异常恐惧,坐立不安。李老师关爱地抚摸园园的头,她知道像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
李老师的手上、胳膊上总是带着伤。她说,尖叫、咬人、摔东西……是智障孩子的一种发泄方式。他们会趁你没有防备的时候从背后抓你、咬你。虽然被孩子们的喊叫声和一些突然“攻击”吓到过,李老师面对孩子总是很坦然。“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不过李老师承认,有时也克服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时常觉得有人要攻击她,莫名地感到害怕。李老师告诉记者,几乎每名特教老师都遭到过孩子们的“攻击”,或多或少都有些“恐慌心理”。
3 重复再重复是教学的主要特点
下班时间也养成爱唠叨的毛病
想要教会智障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字,或者表达一个意思有可能要花上老师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和执著。 ”董校长说,老师们每天这样教孩子,自己也养成了爱“唠叨”的习惯。“每天需要不停地说,一旦停下来反而不习惯了。”从事6年特教工作的韩丽(化名)告诉记者,每天下班回到家,按说应该休息一下了,可她不,在家里也开始唠叨,说这说那,直说得老公孩子全从自己身边跑开。她也想控制一下自己,可没办法,她觉得一直说话才特别舒服。
校长董欣告诉记者,特教老师是教师队伍里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听力、智力或视力存在障碍的残疾学生,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教学活动相对独立,信息交流相对闭塞。在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里,他们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长期如此,就会产生失落感,焦虑、沮丧、失意等不良心理亦随之而生。因此,希望社会对特教中心老师给予一份关爱,与他们多交流。同时,希望针对老师们的心理状况,对他们做一些心理方面的辅导,让老师们排解压力,更好地教授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如果您想帮助特教老师们,请拨打半岛帮办热线81739988与我们联系。 记者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