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训练为何“机构说穷 家长喊贵”
惠州护苗学校外景
学校场地租约将到期,新去向还没有着落
创办于2003年的市护苗培智学校,是惠州市最早的民办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10年大庆来临之际,其创办人张兰香却碰到了一大烦心事:学校场地的租约就要到期了,新去向却还没有着落。
市区南坛南新路旁一处老房子,就是该校目前的所在地。近日,记者走进校园,耳畔传来朗朗读书声,清脆而纯真,跟外边闹市的嘈杂相比,这里仿佛是一片不染尘嚣的“净土”。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三五成群欢乐嬉戏。其灿烂的笑脸简直让人无法相信,他们都身患自闭症的儿童。没到此接受专业康复训练之前,大部分孩子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喊,更别提与陌生人交流。而在这里,他们紧闭的心门正慢慢打开。
沉浸在学习交流乐趣中的小家伙们,完全觉察不到这个乐园正面临的危机。而作为校长的张兰香却不得不着急:找哪里安置这180多名孩子?创校之初,她就相中了这个地方。当初虽然学生很少,她也大手笔投入包下了整栋楼,此后一直没变过。近几年,尽管租金年年递增,房东还是不愿意再续租。谈起护苗培智学校所走过9年多的风雨历程,这位有着多年商海打拼经验、精明干练的女强人连声感叹:难!难!难!她告诉记者,学校开办后连续亏损了5年,收支才达到平衡。到如今学校的实力在同行中已是全国知名,省内排名第一,但差钱的问题依旧如千斤重担压在她心头。
经济压力也是自闭症家庭的一大难题
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公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已逐渐由原来的低收费变为免收费。而为了维持生存,民办机构却不得不提高收费标准。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训练费每月2800元,博罗智乐园收费每月1600元,惠东县脑瘫儿童康复部收费每天65元,其他的收费也在每月2000元左右。一个残疾孩子做专业康复一年,训练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各种开支加起来,少说也得三五万元,有的甚至要花十几万元。而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年累月下来,一般的家庭不堪重负。博罗县智乐园校长陈小娜告诉记者,她接触的家长中,就已有靠卖房、卖地或四处借钱帮孩子做康复的。这些家庭所承受的苦难,外人真的很难体会到。
机构说穷,家长喊贵,为哪般?
机构收入单一,支出较大
这些机构的日常开支主要有场地租金和员工薪资两大块。场地租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少则每月四五千元,多的如市护苗培智学校每月要7万多元。人工成本也不少,虽然一般员工月薪也就两三千元,但是还要定期对老师进行师资培训,或派遣老师外出学习。这也是不小的开支。师生比例比较高,一般的训练机构的师生比例都在1:2左右。
师资流失严重也一直困扰着民办机构
做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育学、心理学、医疗护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都要懂,而且特别要有爱心和耐心。而目前国内各大、中学校很少有开设这类专业,很难招到现成的对口人才,所以主要靠自己培养。除了在岗位上边干边学,学校还得经常组织老师到香港、台湾等地的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得3年以上才能培养出来。
相比招人难,更让机构创办者们头疼的是人才流失。辛辛苦苦培养成熟了,要么被那些富裕的自闭症孩子家庭“挖”走,要么跳槽到周边城市去了。师资流失主要还是因为待遇问题。记者采访了不少做这行的老师,待遇低的月工资两千元左右,高的三四千元。虽然工资从数字上看不算很低,但相比这个工作的高标准要求和每天全身心的付出,大家还是觉得付出跟所得不相称。这也是机构差钱造成的连锁反应。“我们花在员工身上的钱其实不少,薪资成本是最大的一块,但机构财力所限,还是难以让大家都觉得满意。”张兰香认为,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人才是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这类人才应纳入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考量中,从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扶持。
政府支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记者调查到,确实已有不少省市出台专门政策,对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给予扶助。云浮市2010年起实施的 《扶助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暂行办法》规定,民办机构享有申请政府划拨用地,减免事业性收费,水电气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等优惠政策。机构开业3个月后,经残联评定,市财政按每张床位补助3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一名残疾人康复达标,市财政给予1000元补贴。东莞市则规定,一、二、三级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通过年度考核的,每年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补助。政府统一接手过去,转成公办机构更好。惠阳聋儿福音康复中心则已部分享受到公办机构的待遇。经惠阳区残联资助,有本地户口的耳聋儿童在那里做康复训练已不用交费了。“最好能把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纳入社工服务范畴,由政府购买服务。这样容易操作,而且对几方都好。政府能少花钱多办事,残疾孩子能享受专业服务,民办机构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张兰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