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孤儿和他们的“新妈妈”
记者关注:残疾孤儿和他们的“新妈妈”
|
||||||||||
|
||||||||||
|
||||||||||
天山网讯(记者于江艳)引言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曾经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没有父母,而且他们大都身有残疾,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妈妈,拥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有这样的残疾孤儿250余名,现在,这些残疾孤儿不但有了自己的“妈妈”、“爸爸”,还有“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 儿童福利院为这些孩子在东风机械厂家属院,安宁渠镇六十户乡的八段村、大梁村找到了新家,他们以分散寄养的方式,成为这些家庭中的成员。在世界残疾人日来临前夕,记者走进他们的生活…… □故事一 沙子佑的转变 厨房里,马新华正忙着和面。 “妈妈,今天中午吃啥?”贪玩的沙子佑跑进厨房,拽着马新华的胳膊。 “拉条子。”马新华停下手中的活,俯下身来,捧起儿子红扑扑的脸蛋,亲了一口,“去玩儿吧。” “不,我不玩啦,我帮你剥大蒜。”沙子佑执意给妈妈打起下手来。 这是11月15日,记者在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八段村村民马新华家见到的一幕。 沙子佑是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在她家的一个孤残儿。 沙子佑今年11岁,大小腿粘连?还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攻击性特别强,经常掐人。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沙子佑被马新华的丈夫领回了家。那天,沙子佑睁着大大的眼睛,审视着新家的每一个成员。 “那天晚上,我爱人出差了,我叫他吃饭,没想到他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使劲地掐……”马新华回忆。 没几天,沙子佑开始拒绝吃饭,整天将自己关在小屋里。马新华急了,端着饭靠近孩子,孩子一伸手,就死命地掐马新华。 这次,马新华没有把手缩回来,因为疼痛,泪水滚出了眼眶。也许是马新华的耐心感动了沙子佑,一个月后,沙子佑不再掐她,还开始叫她妈妈,这让马新华激动不已。 孩子的大小腿粘连在一起,走路很不方便,马新华在儿童福利院的安排下,带着“儿子”赶到空军乌鲁木齐医院做了大小腿分离手术。 “现在,沙子佑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我们家中的一员!”马新华说。 □故事二 让人怜爱的新菲 韩玉花和马新华是邻居,她的丈夫每天在外跑车,两个儿子都工作了,白天韩玉花一个人在家里,感到很孤独。 2001年夏天?她从儿童福利院抱回两岁的女孩新菲。 孩子长着大大的眼睛,小巧的嘴,脸蛋粉嫩嫩的,特招人喜爱。但小女孩患有血管瘤,因为病情较轻,从表面上看除了身体有些不灵活外,和其他正常孩子没什么差别。 韩玉花买来头花,给新菲扎了两个羊角小辫。每当她把新菲带出去玩时,人家都说:“您的孙女真可爱!”韩玉花可高兴了。 新菲喜欢吃甜食,韩玉花的爱人每次回家都要给他买一些,不管有多累,他都要抱着新菲亲一亲。新菲的出现使韩玉花家的笑声多了,韩玉花70多岁的婆婆住在后院,每天老人都要过来抱抱新菲,给孩子一些糖吃。 在韩玉花一家人的照料下,新菲的动作灵活多了,性格也开朗起来。 有一天,韩玉花正在做饭,新菲突然喊“妈妈,妈妈,妈妈”,连着喊了3遍,而且发音清晰。韩玉花顾不得满手的面粉,紧紧抱住新菲,激动得哭了。 一次,新菲被儿童福利院的老师带回去进行康复训练。走的那天,韩玉花的婆婆哭了。一个星期后,老人独自乘车到儿童福利院看新菲。 几个月后,儿童福利院在安宁渠镇附近的幼儿园建立了康复中心,新菲这才被送了回来。 但不幸的是,今年春天,新菲的病加重了,医生说孩子病得很严重,已经没办法医治。 从医院回家,韩玉花抱着新菲哭了一路。“我三天三夜都没睡着觉,一想起新菲可怜的命运就泪流不止。我一哭,新菲也跟着抹眼泪。”韩玉花说着眼圈又红了。 新菲的血管瘤越长越大,开始压迫脑神经,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不停地哭叫,经常用手掐自己的额头。 在韩玉花家采访时,新菲几乎哭个不停,韩玉花把新菲抱在怀里,“妞妞睡觉觉,妞妞乖,不哭。”韩玉花一遍一遍地重复着。 □故事三 幸福的新扎提 新扎提,脑瘫儿,今年5岁了。他既不会说话,也不会正常吃喝,脑袋始终耷拉着,你的手在他眼前晃过,他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他被寄养在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八段村村民早拉木家。 新扎提只能吃流质食物,无法站立。为使孩子康复,新扎提的爸爸还给他做了站立架、绑带等。 记者见到新扎提那天,他的妈妈早拉木正在帮他做康复训练。妈妈两手扶住孩子的膝盖,以便让他站立得久一些。早拉木的儿子帮妈妈将新扎提的头轻轻扶起来。 在早拉木家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个镜框,里面夹着一张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新扎提被妈妈搂在怀里,笑得很灿烂。 早拉木的儿子只比新扎提大一岁,妈妈每天抱着新扎提,但他从来不“吃醋”,早拉木一家照料新扎提的时间比照料自己的儿子还多。 每天,爸爸都要亲吻新扎提,因为儿童福利院的老师说,这里的孩子有皮肤“饥渴”症,他们渴望有人亲吻,经常亲吻孩子的脸蛋,孩子会更聪明。 爸爸还把新扎提抱到院子里,“这是月季花,这是葡萄,那是小白兔……”爸爸一遍遍地教新扎提认识花草、小动物。现在,新扎提的目光已经能够追随小兔子的移动了,有时还会咧着嘴笑。 早拉木的儿子也很喜欢这个弟弟,他经常给新扎提讲动画片里的故事,把玩具都拿给弟弟玩,还主动要求跟弟弟睡一个被窝。 早拉木说,她现在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她喜欢新扎提这个残疾孤儿,愿意永远做他的妈妈。 □记者手记 被感动包围 生活的精彩不在于点点滴滴,生命的感动不在于感天动地。妈妈对孩子们无私奉献、付出辛劳的同时,孩子们也带给她们无限的快乐。记者先后采访了8个收养残疾孤儿的家庭,整个过程,记者一直被感动包围着,发生在这些家庭中的感人故事就像沙地里的花生,一拎就是一串。 动手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一个个让人欣慰的画面仍旧不停地闪现在记者的脑海之中: 在大梁村郭江红家寄养的智残孩子新田军能够帮妈妈打酱油了; 八段村马秀琴家的孩子王颖可以站起来了,身体平衡掌握得还不错;马秀琴还给女儿扎了个冲天小辫,王颖身体不能保持平衡,除了睡觉,她总是不停地晃动,儿童福利院的老师们都叫她舞蹈的小公主。 …… □解读家庭寄养模式 给残疾孤儿温暖的家 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的“家庭寄养”模式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认可,民政部参照他们的做法,拟订出了我国首部《家庭寄养的管理暂行办法》。 家庭寄养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孤残儿想要自己的家 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常常发生这样的尴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这里上班的第一天,就被一大群孩子围着叫妈妈或者爸爸,他们感觉很别扭。 不能怨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搞不清爸爸妈妈的真正含义。 “在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应该说吃的穿的都不缺,他们缺的就是一个家,不能让他们的心理再残疾。”在儿童福利院工作了9年的院长助理吕洁说。 他们憎恨父母将自己抛弃,但同时又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而这种矛盾的情感发展到后来就是,害怕任何人在自己面前谈“家”。 乌市第四人民医院一名心理专家分析认为,没有完整的家庭,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孤儿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在情感上他们处于“饥渴”状态,在心理上他们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最终导致他们很难适应社会,表现为自闭、自卑。 这种现象引起儿童福利院的重视,如何使这些孩子走出自闭、自卑的阴影,像正常孩子一样融入社会,1997年,儿童福利院在全国率先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 帮孤残儿找新家 此前,儿童福利院采取了许多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家庭领养这些残疾孤儿,以减轻福利院的压力,但收效甚微。 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儿童福利院想出“家庭寄养”的办法。 他们主动深入一些家庭和单位,让大家给孩子物色“爸爸”、“妈妈”。 2000年7月,儿童福利院将“家庭寄养”工作全面铺开,选定东风机械厂和安宁渠60户乡两个点,将225名孤残儿童全都寄养到各个家庭。其中,机械厂片区寄养了61名婴儿,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寄养了164名,分布在八段村和大梁村家庭中。 2002年9月,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决定在六十户乡大梁村建立一个“家庭寄养服务中心”,让家长将孩子送到这里来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教。 “以前我们的娃娃没人带,现在是好多家庭抢着带呢。”说起这一变化,吕洁特别高兴。 考虑到妈妈为孩子日夜操劳,既要供孩子们吃喝,还要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教孩子知识。儿童福利院已经做出决定,带一个孩子,给妈妈发400元薪水;穿戴、就医等大额支出还是由儿童福利院来承担。 但要得到这笔薪水,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的。 在选择妈妈时,儿童福利院首先要考虑的是妈妈是否有爱心,要求年龄在30岁到65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具有照料儿童的能力和经验。 如果带孩子只是为了挣钱,儿童福利院会立即“取缔”这些寄养家庭。孩子是否得到妈妈的真情关爱,从孩子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来。“妈妈对孩子不好,孩子可能目光呆滞,脸色灰暗。”儿童福利院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八段村站长贾容说。 新妈妈的家庭作业 自从大梁村建立了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后,妈妈们又多了一项任务,每周要将娃娃带到中心进行康复训练或者接受特教。 由于刚开始没有统一配备交通工具,家长们送娃娃来时,有赶毛驴的,有推拉拉车的,服务中心的院子外面停满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2002年底,闫育文书记又决定给家长统一购买三轮车,再在三轮车后面焊上架子,搭上篷布,冬天可以挡风雪,夏天可以遮太阳。 11月5日,记者来到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大梁村的寄养服务中心时,正好碰到老师在给孩子上康复训练课。妈妈们抱着自己的脑瘫儿,在小板凳上坐成一排,在妈妈的帮助下,每个孩子都颤抖地抱着个带按摩功能的小皮球。 “小朋友,看这儿,我两脚分开,两手放平,踩住地,两手抱住皮球,我慢慢举过头顶,用力砸瓶子”。“哐啷、哐啷”,放在地上的矿泉水瓶子,被小孩们的皮球先后砸倒。 虽然老师举起皮球慢慢示范,反复重复这套动作,但有些孩子仍然无法集中精力砸瓶子。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耗费妈妈们大量心血。有的小孩坐不稳,有的小孩不停地晃动,还有的小孩双手无力,头始终耷拉着,妈妈们不得不握住孩子的手,协助孩子完成这套砸瓶子的动作。 “这套训练方法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手部抓握能力、使孩子手眼协调,逐渐养成正确的坐姿。”这里的老师给记者解释道。 老师们说,孩子不但在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和特教,回到家里,妈妈还要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教,这是每个妈妈的家庭作业。 妈妈们从中心老师那里学习到康复训练手法,掌握特教内容,在家里,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给孩子进行一到两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孩子的残疾情况不一样,当然康复训练的部位和方法也有区别;孩子的智力情况不一样,妈妈教给孩子的学习内容也不一样,有的妈妈要教孩子数数,有的妈妈要教孩认识花草、小动物。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xjt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