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典型区殷勤服务拿大奖
南星桥街道20多岁的俞君足不出户,明显有“自闭症”症状。今年上城区开展社区康复活动后,馒头山社区康复医师与康复员天天走进他家“扯”他耳朵,培养了他较好的社交能力,最近康复员还把他荐上了岗,成为一个月薪600元的“自食其力”者,喜得他母亲逢人便说:“康复员真是好。”像俞君这样康复疗效显著的,目前在上城区已有39位。这是上城区开展“让残疾人人人享受康复服务”活动结出的硕果。
据悉,让残疾人人人享受康复服务,是2015年实现的远景目标,然而上城区已先行一步。该区残联在51个社区建立了康复员队伍,51位康复员在六个街道康复指导服务站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规定:只要你是上城区户籍,且居住在上城区,有康复愿望的,就能得到社区康复医师上门“能否康复”的评估。符合康复条件者,就纳入本区的康复工程体系,让残疾人“不出远门、不花一分钱,就能人人享受康复服务”。近日该区被评为本市唯一的“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典型区”,获此殊荣的在全省只有4个区(县),获得价值6万元器材奖励。
如何调动社区康复工作者的服务热情,是搞好残疾人康复的关键。为此,上城各社区实行高效的康复考评激励机制。如小营街道采用“立此存照”法,即把康复前残疾人现状拍成录像,日后康复进程以此“比照”。这种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功能恢复上的做法,促使他们围绕残疾人做康复文章,几乎人人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复计划。小营地区有位女子连筷子都捏不住,20多年来全靠外婆喂饭,且一个小时就得替她翻身一次。年过70的外婆真担心年纪大了,照料不动了。没想到参加社区康复后,该女子筷子捏得住了,也能坐一两个小时了,喜得外婆连声道谢。
残疾人康复须有康复器械。进入小营街道康复园,只见70多平方米的室内摆放着11种康复器械,各种器械上都有残疾人在进行康复训练。类似的康复园在上城区共有7个,里面的器械不是由区里“一刀切”下拨,而是由社区的残疾人“你点我买”。望江街道高某指着活动手指的康复器械说:“这是在我要求下买的。”说着把手套进康复手指用的器械环里。他一个月前因半边风瘫而僵直的手指,如今已能屈伸了。该区7个康复园的器械已达80多件,总价值8万多元,基本满足了各类残疾人康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