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2-23
游戏中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 “过关斩将”,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 第一关:走“平衡木” 两块大约长2米宽15厘米的长条木板对接在一起,中间和两头最初先垫两本书,让孩子在木板上走。 作用:训练孩子的前庭平衡感觉和本体感。“平衡木”的高度和长度可根据孩子表现情况逐渐增加, 从而有效改善孩子视觉判断不良、胆小...
2005-01-21
协调能力 1-3岁 如何促进孩子协调能力的发展 鼓励探索意识 孩子到了1岁以后,可以从地上用拇指和食指拾起很小的物体,例如钮扣等。如果你用铅笔或蜡笔在一张纸上涂写什么,孩子能够接过你递过来的铅笔,学着你的样子涂写。到了15个月以后,孩子一只手能够拿起两个以上的物品。如果你给孩...
2004-09-21
孩子出生后6周内,手总捏成拳头,只在啼哭时,有时才可能张开一下。到了8周后,孩子张开手的时间多了,会表现出有意识的运动,代替了抓握反射。这时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抓东西不如以前有力时,感到很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孩子是在学习新的技能,几周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在此之前,孩子不想把手...
2004-09-21
孩子的协调能力,是指全身各个部位能相互配合完成特定动作。假如宝宝身体各个部位协调不好,他就很难做好某件事情,他的能力就会很差,不可能健康成长。例如,海海总不会踢球;为什么呢?因为海海总是不能正确提起脚踢球,这是协调能力没有培养好。培养协调能力,除脚以外,还要...
2004-09-21
北方网消息:有关部门对儿童智力发育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5%以上的儿童存在着“感觉统合失调”(即身体协调能力差),这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据儿童医院心理科专家介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是由于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从而造成孩子动手能力和运...
2004-09-21
3岁左右的孩子动作发展已超出日常生活的需要,动作的趣味性和难度都增加了。适当适量的体育活动不仅对大脑是良性刺激,能够提高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调节支配能力,还能促进运动神经纤维及感觉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使神经传导功能日趋完善。要注意选择能提高孩子大脑功能的体育活动内容: 1、选择多种器官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身体活动,...
2004-09-20
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与位移速度。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别是在内部机制方面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前者着重表现在神经活动方面,而后者则着重表现在肌肉活动方面。 一、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分析 反应时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反应时也称反应潜伏期,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作出肌肉动作之间的...
2004-09-20
预测对手打过来的球路,捉住适切的距离感接近球,在自己中意的地方回击--这是网球最终的理想目标。要实现这目标,究竟要怎样训练才能达到呢?那就要正确的运用「球拍技巧」、「步法」、发挥「头脑」的灵敏性。 以下要讨论的,是关於如何学好「正确的球拍技巧」及「正确的步法」之训练方法(训练调节方法)。 训练体势方向的协调方法 ...
2004-09-20
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两部分,它们分别有各自的机能与特征。人的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它的功能用以理解语言、文字、和数字等,能把复杂的事物条理化,并能理论地思考问题。人的右脑主要负责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人是靠左脑和右脑互相沟通信息,共同完成思维过程。而两岁之前的婴幼儿,以右脑为中心,用右脑理解事物。这个时期是开发右脑智能的绝...
2004-08-31
有针对性的训练 感觉统合的训练主要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训练,可细分为触觉、前庭平衡觉、运动感觉等等项目的训练。具体介绍如下: &...
2004-08-30
整理上述有关婴幼儿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发展历程的数据,可以发现婴幼儿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表现和理解发展的速度并不一致,表现的部份在12-13个月即可能完成,但理解的部 份要到15-18个月才完成。最近,Carpenter,Nagell,和Tomasello(1998)则以纵贯研究法,...
2004-08-23
在探讨相互注意协调理解能力方面的讨论,早期Scaife与Bruner(1975)尝试在没有目标物的情境下,探讨2-14个月的婴幼儿眼光跟从(gaze following)的发展,结果发现:婴儿在2-7个月间,能跟从大人指示反应的不及50%,8-10个月时增到67%,11-14个月时则增到100%。Murphy与Mess...
2004-08-23
在人所特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被喻为心灵的窗户,手则是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部分,故有十指连心之说,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婴儿出生3~4个月后才能看自己的手和辨认眼前目标。5~7个月才可用手去捕捉他想要的东西。无疑,怎样...
2004-08-23
最近也有一些新的资料并不完全支持自闭症患者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缺陷的假说。首先,Mundy,Sigman和Kasari(1994)选取两组平均生理、心理年龄不同的自闭症儿童为对象,一组平均生理年龄为47.6个月,心理年龄为30.8个月,另一组平均生理年龄为38.4个月,心理年龄为16.8个月,前者个别的心理年龄皆高于19个...
2004-08-21
讨论自闭症患者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缺陷,可以溯自Curcio(1978)的报告。他选取12名平均年龄为八岁一个月无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整理教师的观察问卷,发现自闭症患者的手势沟通中,要求的手势比叙述的手势要明显得多(Curcio, 1978)(以下叙述参见表一)。其后,Wetherby与Prutting(1984)也发...
2004-08-21
整理上述有关婴幼儿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发展历程的数据,可以发现婴幼儿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表现和理解发展的速度并不一致,表现的部份在12-13个月即可能完成,但理解的部 份要到15-18个月才完成。最近,Carpenter,Nagell,和Tomasello(1998)则以纵贯研究法,探讨9-15个月的...
2004-08-21
在探讨相互注意协调理解能力方面的讨论,早期Scaife与Bruner(1975)尝试在没有目标物的情境下,探讨2-14个月的婴幼儿眼光跟从(gaze following)的发展,结果发现:婴儿在2-7个月间,能跟从大人指示反应的不及50%,8-10个月时增到67%,11-14个月时则增到100%。Murphy与Mess...
2004-08-21
相互注意协调能力在婴幼儿发展的历程可以从表现(production)与理解(comprehension)两个角度来探讨。从相互注意协调能力表现的角度,Trevarthen与Hubley(1978)首先以一名叫Tracey的小婴儿,描述其一岁前早期相互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在32次亲子互动的观察中,她们发现:6个月大之前的T...
2004-08-21
婴幼儿之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的讨论始自Werner与Kaplan (1963)在 〝Symbol Formation〞书中,提到婴儿与母亲互动的某种情境,同时包括婴儿,母亲及第三物之间的三角关系,他们称这种情境为初期的分享情境(primordial sharing situation)。相互注意协调能力这一名词的使用及描述...
200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