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问题的探讨
壹、自闭症的定义
儿童精神医学之父,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堪纳(Kanner)于一九四三年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详细描述十一名症状特殊的儿童。这些病例都未满二岁即发病,而且具有下列五项行为特征:
一、极端的孤独,缺乏和别人情感的接触。
二、对环境事物具有要求同一性(Sameness)的强烈欲望。
三、对某些物品有特殊的篇好,且以极好的精细动作玩弄这些物品。
四、没有语言,或者虽有语言,但似乎不是用来人际沟通。
五、保留智能,呈沉思外貌.并具有良好的认知潜能,在有语言者常以极佳的记忆力来表现,而未具语言者则由良好的操作测验表现其潜能, 这个症侯群,堪纳称之为「幼儿自闭症」,简称「自闭症」,后人沿用之。
堪纳发表此文后,激起许多临床和学者对此症状研究的兴趣,但亦对其定义有所争执,包括自闭症是否为独立的病?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关系是什么?和智能不足有何不同?兹摘录WHO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七三年的用语中,对自闭症的定义作参考。
它通常毫无例外的在出生后30个月内出现,为一症后群。对听觉、视觉刺激有异常的反应,对语言理解有重大困难。语言发展不是相当迟缓,就是在发展下也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不成熟的文法构造及抽象语言使用困难等问题存在。整体来税,在利用语言或手势来表达社会性行为方面有重大障碍。
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症状
一、人际关系障碍
(一)没有依恋行为一依恋行为是指小孩对父母,喜欢黏着、腻着或赖在怀里的行为。
(二)不会区分亲人与生人一因为他们不黏亲人,自然也就分不出亲人和生人反应有何差别。
(三)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一他们对团体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他们很少能和人维持真正持久而永恒的友谊。
二、沟通障碍
(一)口语沟通
l .语言发展迟缓一例如:超过两岁还不会叫爸妈,或是会说话以后,有些拼音、构音或音调上的问题。其使用的语句,非常简短。
2 .仿说一自闭症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有特殊困难,加以机械记忆力好,便常有仿说现象。仿说可分两种,一是立即性仿说,二是延宕性仿说。
3 .代名词反转一他们最常有的现象就是称自己为「你」,称对方为「我」,分不清「你」和「我」这些代名词。
4 .文法结构不全一他们常把话说得妖癫三倒四的,好像外国人学中国话一样,他们似乎说得很吃力。
5.语义特殊一由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有困难,会错意之后,伴随就是误用,因此外表看起来,他们的话语常和别人不同,有其特殊的意义。
6 .难以交谈一他们好像把话「念」出来,而不是「说出来」。在交谈中,他们或者只能简答,不会反问,不会顺着主题继续发挥,或者就答非所问,自说自括,不懂得维持谈话的主题。
(二)非口语沟通:
l .避免视线接触:这是他们一项非常特殊且几乎在其它障碍中见不到的特征。从婴儿时期起,他们从不看人,不盯着物体看,眼光闪烁,飘忽不定。
2 .不会用手势、表情一他们在说话时,不会像我们以适当的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加以辅助。
(三)文字:
l .理解上的困难一很多自闭症孩子三、四岁就认得好多字,但不见得「懂」意思。在文字上更高层次的表现如同音异字、同字异义、相似字、相反字,对对联、射灯谜、成语、歇后语等,他们几乎无法理解。
2 .表达上的困难一他们可以默书,但他们造句、作文、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自闭症孩子的造句是从背书开始,作文是从背模板开始。
三、自闭症的特殊行为
(一)自我刺激一他们常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自我刺激。例如转圈、摇头、拍手、踏脚、双手在空中幌,手上老是握着一个东西,甚至有自己打自己的自伤行为。
(二)生活中的固定仪式一吃饭前、睡觉前、醒来后,出门前,要有一套固定动作,举行过这些「仪式」后,才能正式开始。
四、运动知觉障碍
(一)运动障碍一可能由于脑伤等生理因素,使他们在运动上表现出一些和常人不一样的反应,例如:有的孩子可以转圈转上二十圈不头晕。有的很会爬高,爬上升旗杆也不害怕;相反的,有人不敢伏地挺身,不敢荡秋千。
(二)感觉障碍一有的自闭症孩子有触觉上之障碍,向他呵痒,一点反应都没有。甚至其它视觉、听觉的反应特异,例如看到某一种光或听到某一种声音就不能忍受,反应过度。
(三)知觉障碍一他们对外界刺激,常有一些很奇怪反应。例如:他们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英国全国自闭症儿童协合所提九大症状,请参阅杨景尧译。
◎ (民72)(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高雄:复文。
附录一:克氏行为量表
若您怀疑身旁的学生或孩子有点自闭倾向,可试着做做看。「从不」得零分,「偶而」算一分,「经常」算两分,总分在十四分以上或「经常」在七项以上.(有的研究认为总分在十分以上),就可能有自闭症倾向,请尽速带孩子到医院儿童心智科进一步检查。
附录二:
如果所列题目(25题),父母发现自己的小孩符合超过十五题的描述时,父母有必要带小孩去看精神科医生。
参、自闭症的背景、原因、预后
一、背景
自闭症之成因,至今无定论,自Kanner的报告发表后,至一九六0年代中期左右,以心理论为成因说的主流,许多研究者试图从父母的养育态度及环境因素来探讨自闭症的成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父母对子女缺乏温暖的人格障碍,导致孩子的异常心理反应,父母对子女的愤怒、拒绝、不关心导致孩子对环境产生逃避现象,以致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减少下,造成人格发展的迟滞。
一九六五年心因论急剧地减弱,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精神医学研究所的Demyer曾从自闭症儿、正常儿、脑伤中的父母选定对象研究、就养育态度、人格测验、行为观察等各方面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自闭症的父母和其它父母间没任何差异。
一九七O年Rutter发现初期并没有神经学方面异常的自闭儿,到末期,有三分之一左右有异常脑波的出现。
二、原因
有关自闭症原因,说法不一,迄无定论,兹分述如下:
(一) 心理分析的观点:盛行于一九五0年代和一九六0年代,认为婴幼儿时期遭受父母拒绝和负面的感受,使得儿童退缩,并且转移其社会互动。
(二)心理学的观点:Leo Kanner的行为早期婴儿性自闭症系由于心理学的原因,包括父母的管教子女的态度在内,此观点认为自闭症为天生的,认为自闭症是以退缩方式响应父母的冷漠态度。
(三)生理学的观点: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缺陷,产后感染疾病、产前新陈代谢失调、染色体异常、脑部缺氧等都可能造成自闭症之发生。
也有学者认为脑神经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也储有可能自闭症的原因。
自闭症个别差异很大,由上所述,其造成原因有可能包括遗传、脑伤 、怀孕期之感染或代谢性疾病等,所谓遗传不是指父母有自闭症,生下的 孩子就有自闭症,而是指有些自闭症患者的家族中有智能不足、语言障碍、或语言迟缓的家族病史,一般而言,自闭症患者结婚情形不同。有些个案显示,当所接受的文化刺激较少或不当时,可能会发展出自闭症倾向的行为,这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三、预后
自闭症儿童在接受治疗和教育后,原有的行为特征会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至于是否恢复正常,我们可从是否具个体独立生活能力角度来看,如果说一个孩子长大后.有维持生活的工作能力;能照顾自己生活态度,则是否恢复正常似乎不太重要,但是接受治疗时,必常随时追踪,随时对其生活做彻底了解,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以积极方式,教他们去除不当行为,利用教育治疗方式,注意其个人程度、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态度、社会机构对他的关系。
肆、自闭症儿童的诊断
目前国内自闭症儿童的诊所,多由儿童精神科医师根据一九八七年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三修订版(DSM‑3‑R)来进行诊断,目前台湾地区能做自闭症诊断的医师,大概有几十位,有份「克氏行为量表」可以做为自闭症的初步筛选,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差异很大,必须是很多项目评鉴后的总分达到一定标准时,才可算是自闭症。
一、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DSM-3‑R将自闭症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其诊断标准有六项:
(一)年龄在30个月前发病。
(二)对人普遍缺乏反应。
(三)语言发展显著缺陷。
(四)若有语言,则具有特殊的语言模式,如代名词反转、立即或延宕仿说、隐喻性语言。
(五)行为同一性:对环境各方面的特殊反应,如拒绝变化。
(六)缺乏精神分裂具有的妄想、幻觉。
自闭症的患者,除非有其它的身心障碍,否则难以从他的外观判定,有的自闭症孩子长得很清秀,即使做脑波检查,也不一定能发觉异常,但是,约有三分之一自闭症者,在青少年时会出现癫痫的现象。但他和智能不足者绝不能混合一谈。
二、自闭症儿童评量的标准模式
自闭症儿童评量的模式包含下列各项:
(一)语言(口语与非口语):
1 .口语(Spoken)
(1)了解说话:例如「叫儿童的名字是否有反应?」
(2)使用说话能力:例如「是否仍带有婴儿语言?」
(3)发音:例如「说话清楚吗?」
(4)音调:例如「能否控制音量的大小与高低?」
(5)鹦鹉式复述:例如「是否会重复一些他曾听过的话?」
(6)刻板的使用某些词组:例如「固定式无变化的使用某些词汇」
(7)失语症:「是否常看错字?是否常说错句子?」
2.非口语(non‑spoken)
(1)了解非口语沟通
(2)使用非语言沟通
(二)对感官刺激的反应:包括声音、视觉剌激、痛觉及冷热觉、身体移动的感觉 、触味觉及嗅觉。
(三)移动、步法、姿势:例如「手指的动作灵巧或笨拙?」
(四)社会反应:例如 「自动与他人表示亲情关系? 」
(五)情绪反应:例如 「有特别害怕的对象? 」
(六)抗拒改变,墨守成规或依恋某些东西。
(七)游戏及娱乐:例如「能操弄及建构玩具吗?」
(八)成熟的社会行为:例如 「有破咬性行为吗?」
(九)古典式自闭症儿童所具有的特珠技能。
(十)自我照顾:包括移动、喂食、盥洗、 穿衣、 自制力 。
此外 , 尚包括学业成就、 睡眠 、 家事与实际技能及其它困难儿童的人格。
伍 、 矫治与教学辅导
一、自闭症的矫治
对自闭症的教育而言,不仅要讲求方法,还要探究其内容及原则,此三者是不可分的。若老师班上有个自闭症学生,首先要对他的背景资料,曾做过的测验结果,过去是否接受治疗和过去的教育资料都要先行了解,其次,要知道该自闭症学生特征有那些? 例如:学习和行为上的特征,接下来才可能开始教学;而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和他建立学习习惯,之后 ,我们才能教导他,在建立学习习惯时,行为治疗法,感觉统合治疗法都可能被使用。
在矫治治疗时有二大原则 : 一是协助建立良好适应行为;一是应消除不好的行为。此外,自闭症儿童的矫治要考虑其整体性和长期性,所谓「整体性」是着重实用价值,而「长期性」 则是考虑目前的教学对其未来的学习,社会适应及生活适应等是否有帮助 。
自闭症者在接受治疗和教育后,原有的行为特征多会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至于是否恢复「正常」,我们可从是否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来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是否仍有自闭症的特征或是是否恢复正常,似乎就不重要了 。
教有治疗成效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 包括 :
(一)孩子的个人程度 ,例如 : 除了自闭症外,是否还有其它障碍。
(二)家庭教育方面:除了经济因素 ,也包括父母的养育态度。
(三)所接受的社会资源:若儿童还小,则指医院、幼儿中心等提供治疗的机构;到了入学年龄, 则包括幼儿园 、 国小国中及职业训练场所。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学计划
(一)拟订目标
拟订目标时 ,要考虑以下的几个原则 :
1 .首先评量学生目前的情况:考虑他的能力、个性、兴趣与缺陷。
2 .追溯过去:认识自闭症儿童的过去生活史。
3 .拟订周详的目标:最好用较详细的行为性词句来叙述目标。
4 .涵盖各方面的行为:自闭症的行为者涵盖在内。
5 .详列参与的工作人员:列出参与工作人员负责工作。
(二)现状的观察
除数据的描述要具体且明确外,应选定一个标准来比较各方面的行为,观察之内容包括「一般技巧与能力」、「损伤情况」。
(三)方法:将大目标细分,使有成功的机会。
(四)进展的评量:教师应遵守前面提到的原则及方法,去计划课程 ,并随时评量进展情形 。
陆、自闭症的讨论与建议
有关自闭症的定义、特征、形成原因、评量及辅导方式等理念,前面都已报告过,由于自闭症的病因很多,患者的程度也不等,显现的时候又因人而异,因此想要统一来界定或治疗恐怕是有困难,且得再做研究,底下愿就几个有益于自闭儿的教育问题,再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何时才宜提供自闭症儿教育治疗 :
(一)确实能针对儿童做出正确诊断的年纪:如二岁时应能和成人、兄弟姊妹建立关系,也能发展某些语言,如缺乏上述反应那就该安排特殊的治疗了,愈早治疗愈可望成功出现,但是二岁的孩子我们提供什么呢? 正确的做法应是请教医师,断定是聋?是哑?或语言迟滞再对症进行。
(二)是地方教育当局对就学年龄的规定,发现了实时展开。
二、 自闭症如何与一般儿童融合在一起 :
三 、继续实施教育与治疗的需要:
四 、教师数与自闭症儿的比率安排:
五、自闭症儿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
六、继续研究的必要:
柒、结语
按照英格兰和韦尔斯两地的调查,自闭症患者比视障者还要多,所以要如同视障者一样,提供一个适合其学习成长的机会,加强其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和一般孩子一样的接受教育正常的发展,正常小孩和自闭症儿相处也是一种学习,学习尊重别人、接纳别人,发挥爱心与助人的美德,终至使大家都能响应,中华民国自闭基金会徽章上的一句话「牵引他们走出封闭的世界,不要将他们看做走奇怪的个体」
捌、参考书目
特教学会主编(民78)。特殊儿童诊断与辅导。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自闭症教育协进会主编(民80)。自闭症儿童的诊治与辅导。台北市: 自闭症教育协进会。
杨景尧译(民72)。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高雄:复文。
胡致芬(民77)。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国教辅导 第27卷5期,页16~20。台中市:台中师范学院。
何东墀(民80)。自闭症儿童研究,台湾教育月刊,463期,页30。台北市:台湾省教育会。
特教学会编(民78)。特殊教育诊断与辅导。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国立彰化师大特教系学会编(民79)。自闭症儿童专论,特殊教育会刊 第十五期。彰化:国立彰化师大特教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