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症孩子需不需要游戏和怎样游戏
我从网上看到很多家长讨论如何教孩子游戏,也许这段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的内容摘自甄老师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六)游戏中的情感交往训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的本质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性学习,也是儿童获取快乐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儿童的游戏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假象性,二是规则性,三是娱乐性。由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范围有限,通过假象性的游戏,让儿童以假象的方式体验各种社会角色,以游戏的方式理解社会规范,理解人际合作的规则,以娱乐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成人社会生活体验,因此,游戏能够较快地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育正常的儿童,从三岁起就可以从事简单的游戏活动,先是以假象为主要特点的单独游戏,到了四至五岁,是群体性的的平行游戏,五至六岁以后,孩子开始能够进行有分工有合作的规则游戏。第三类游戏是社会程度比较高的游戏,儿童需要理解游戏规则,尊重游戏规则,用恰当的交往方式解决游戏中的冲突。
孤独症儿童基本上是不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开展游戏活动,首先是孤独症儿童缺乏对成人社会生活想象和探索的兴趣,第二,缺乏对“角色假装”这一心理活动过程,第三,孤独症儿童不能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合作游戏无法进行。第四,孤独症儿童缺乏参与游戏的能力。
正常儿童的游戏活动,基本自发地形成,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活动就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干预、组织,才能逐渐地形成。
成人引导孤独症儿童学习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打破儿童心理活动的自闭状态,可以引导间接地体验成人的社会生活,可以培育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角色感,可以锻炼孩子对交往合作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孤独症儿童的情感训练需要有一个虚拟的人际情感交流的平台,需要有一个带有娱乐性的人际情感交流过程,通过创设多种游戏形式,对孩子进行情感训练,就成了一个可选择的康复训练方法。
怎样引导孤独症儿童和伙伴一起游戏?
孤独症儿童与伙伴的发展是:
1、拒绝一切伙伴,离群独处。
2、有接近伙伴的兴趣,但是不知道怎样和人交往,追随伙伴。
3、泛泛地接近伙伴,缺乏针对性,只想对别人表达友好,但不会考虑对方是否愿意和自己友好。
4、学会初步地选择伙伴,并能在一起玩,建立初步的友谊。
一般规律是:从第一步到第二步花的时间最长,走的路最艰难。第三步以后显著加快。
教会孩子与别人交往,从孩子学习与进步的实际效果来看,交往对象如果是成年人则更为有利。成年人的水平与孩子差异显著,在交往中能给孩子更多的指导与谅解,更能迁就孩子的水平,孩子也能相对获得较多的愉快体验,获得较多的交往经验。而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达到足以给我们的孩子以宽容、指导的程度,所以,孤独症孩子与成人交往较容易,而与其他同龄孩子交往较为困难,而要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选择年龄、能力差异较大的交往对象对我们的孩子更为合适一些。水往低处流,差异显著,补偿作用才会显著。
1、带领孩子注意小朋友的集体活动,而不能只给孩子一个指令:“去看小朋友在做什么!”“却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样的指令对孤独症的孩子来说不起作用。他需要在成人的指点下将注意力指向一个活动细节,并且需要语言、手势来帮助他理解活动的意义和维持他的注意力。
2、可以给他一个任务,如:看看某某在干什么,然后回来告诉我,让他关注别人的行为,关注别人的存在。
3、大人应该先和他做规则游戏,让他明白什么是规则,怎样遵守规则,然后他才会理解小朋友的规则游戏,为他参与游戏做准备。
4、安排小朋友主动和他接触,如果小朋友拉他的时候,他可以不走开,被动地听从“摆布”,能跟随别的孩子,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5、由家长或老师组织多人游戏,让我们的孩子参加,让他成为规则游戏中的一员,并且帮助他完成游戏中任务。
孩子之所以参加游戏,是因为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愉快的体验,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没有这种体验,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通过别的手段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也不是非游戏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