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亲子沟通训练─专业合作经验分享
陈信华 复健科 语言治疗师
张逸琳 儿童发展中心 临床心理师
杨靖岚 儿童发展中心 护理师
彰化基督教医院
目的
自闭症儿童的亲子沟通课程主旨在同时结合心理治疗与语言治疗之沟通技巧的介入,帮助自闭症儿童和家长建立互动性的沟通技巧与沟通模式。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童发展中心临床心理师与复健科语言治疗师共同设计四阶段的自闭症亲子沟通技巧训练课程,并由一名护理师全程参与协助活动内容之进行,希望能藉由跨专业合作方式给与孩子和家长直接的帮助。
内容
参与课程之自闭症儿童
参与课程之自闭症儿童共三位,分别为甲童三岁半、乙童五岁1个月、丙童五岁3个月,其中年龄较大的两位已有口语能力,年龄最小者只有语音出现;三位儿童参与亲子沟通技巧课程之前,皆已于每周分别接受心理治疗与语言治疗个别课程,团体课程期间个别课程继续。年龄较大的两位儿童已能听从简单指令完成动作、仿说短句、并回答名词类之简单问题。乙童已经能利用简单语法与别人进行对话,可以认读日常生活中常用之单字,但因其情绪控制和冲动行为问题,使得乙童之口语表达能力受限,沟通意图无法充分被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沟通困难的现象。丙童认读单字的能力异常杰出,生词只需教导一至二次便能记得,能够仿说完整长短语句,与家人互动性高,但视线接触、回答简单问题的能力、主动表达的能力仍出现异常。年龄最小之甲童者只有语音出现,尚未出现仿说任何语音语句,仍需以动作提示引导之下才能完成简单指令的动作,情绪问题和冲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仍时常出现,与家长之间尚未建立语言沟通模式,家长多半只能依当时情境试着了解其沟通意图。
课程活动设计
为期一个月四堂课,每堂一小时的团体课程中,每一位儿童由一名家长陪伴一同参与课程活动。四阶段的课程活动主题设计分别为打招呼、分享、展示、轮流与等待,主题呈现的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希望能帮助家长建立沟通技巧,藉由家长的引导,使自闭症孩子能在多方面注意到自己与别人,并与其它人建立互动性的沟通模式。第一阶段为打招呼的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帮助家长将沟通技巧应用在打招呼的情境,利用适当的招呼语句、肢体语言引导孩子介入与别人互动的活动中。第二阶段的课程主题是分享,目的在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建立与别人分享的互动沟通模式,其中包括了解分享的意义、接受别人的分享、和与别人分享自己所属的东西或感觉。第三阶段的课程主题为展示,家长能学习适当沟通方式,引导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家长和别人一起分享孩子的学习成就。最后一阶段课程设计为轮流与等待,主要目的是在建立自闭症孩子对轮流与等待的概念,并建立家长在孩子们在轮流活动与等待当中利用简单沟通语句帮助孩子了解等待与轮流的意义。除此之外,综合前三阶段之主题,让孩子与家长在轮流与等待的活动中,亦将打招呼、分享,展示等沟通技巧应用在活动中。每一阶段课程结束前,安排讨论与分享时间让家长的意见互相交流,讨论当日活动进行中的问题,与分享与孩子生活中相处的点滴。
专业间合作模式
专业间合作模式是由语言治疗师与临床心理师共同设计课程主题内容,并由护理师提供意见。课程活动主题分别为打招呼、分享、展示、轮流与等待为专业间同意为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之沟通问题。根据这四个主题,再依照三个儿童的语言与心智发展的个别考虑,设计活动内容难易程度与安排活动方式。课程活动的进行分别由语言治疗师与临床心理师轮流主持,包括解说当日课程设计、活动进行方式、目的、目标、沟通技巧的实施方式与法则等。课程活动数日前召开筹备讨论会,由负责主持者准备给课程内容相关讲义,针对活动细节说明、分配工作,并由各专业提出针对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的观点与建议,最后再由主持者做进一步修改与整理。活动进行过程皆由摄影纪录,方便日后再复习讨论与检讨。
专业间合作的探讨
专业间的领域在某些层面上是很难划分清楚的界线。例如此次以建立自闭症儿童与家长的沟通模式为主题,是不论语言治疗师、临床心理师、卫教护理师或其它专业领域都共同关心的重点。不同的专业在关心同一群身心障碍儿童的共同立足点上,设计跨专业间的合作方案对这样一群孩子的帮助是最直接的。在设计合作方案的过程中,需根据各专业领域基础,一一提出相同的见解与不同的意见,再由专业间沟通协商课程活动内容。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充分把握并根据专业间相同的看法来设计活动内容的目的与目标;然后,依据共同的目的与目标再加入可协调、弹性但不同见解的活动方式。专业间合作的活动最好设计数次的小单元并采取轮流活动设计主持人的方式进行;如此,可以让各个专业有各自发挥专业领域观点的课程设计空间,其它专业站在协助的角色,也利用此机会参与并体验另一种观点介入的活动模式。最后,专业间可以一起检讨活动进行中的状况,或是儿童的学习行为与家长的介入方式;再另一次的活动时可作为参考。
语言治疗师的#p#分页标题#e#话
此次与心理治疗师的合作经验更丰富了语言治疗的课程设计。语言最大意义原本就是在建立沟通表达的管道,然而,语言本身除了符号元素所形成的沟通意义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元素是语言所表达的心理历程、情绪、情感等藉由语言符号传达出来。所以许多语言治疗课程会依儿童的情绪行为表现状况作为设计课程的其中一项重要考虑。与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合作机会能因此更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情绪行为表现,进而以不同的观点介入儿童的语言沟通表达问题。此次,三位自闭症儿童在参与专业间合作的沟通课程之前,家长对孩子接受语言治疗的主要期待都是希望能建立孩子正常的沟通表达能力。再者,每周1至2次的语言治疗课程或心理治疗课程除了直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语言行为能力,亦希望帮助家长也建立沟通模式的引导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因此,若能不定期的举行各种专业间合作模式的活动,使家长和儿童在同一时间内将各项学习整合,一则增加治疗效益,二则专业间经充分的沟通协调,可以避免使家长重复接受学习信息或遇到专业间意见冲突的困扰。合作间,语言治疗师了解心理治疗师根据每位儿童的个别差异所设的语言学习目标,活动中,也观摩学习心理治疗师如何介入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而在日后的语言治疗课程中加以落实。
临床心理师的话
这次自闭症儿童亲子沟通训练团体的原始想法有三:一是要促进专业整合,希望共同处理孩子行为与语言上的问题;二是增加团体互动,希望藉由团体刺激来学习与他人互动的能力;三是增长父母效能,藉由亲子互动的学习使家长习得技巧在家练习。一般的个别治疗转换为专业间合作是需要彼此配合与良好沟通,构思好教案后需经过两三次的讨论才能定案,然而各专业分属不同的工作部门,需透过电子信箱及电话安排时间讨论,并在课程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又因彼此的个性、表达方式及专业角度不同,需要花时间沟通与说明;值得庆幸的地方是,我们在达成共识后,会以此共识是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再者,个别治疗只能提供治疗者与个案间的练习,然而在团体中我们提供较多机会的练习,如治疗者与孩子、父母与孩子、及孩子与孩子等。除了可以使孩子技巧更纯熟,社交互动也是重要的一环,也更能应用在真实的人事物上,尤其这是自闭症的孩子所需要的社交技巧。此外,个别治疗常常是治疗者与小孩的个别训练,家长往往不晓得在家要如何训练孩子。这个团体除了和家长说明并示范我们将如何进行技巧训练,也让家长参与带领过程,使家长在家反复练习,技巧更纯熟更能类化到日常生活中。最后,我们也提供与家长讨论及家长互相沟通的时间,让家长了解每个孩子可能有的不同表现与进步空间,也是家长彼此支持的力量。我们由衷地希望藉此经验,能带给有兴趣想要做专业整合的伙伴们一点小小的想法。
护理师的话
此次藉由结合不同专业共同设计团体上课治疗模式,护理师从中协助活动进行并提供家长小区居家护理咨询,主要希望提供一个温暖与鼓励的环境,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并满足自闭儿与家长们的特殊需要,并增进孩子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与家长互动的机会。每次上课时看到父母或祖父母充满欢乐与期待带着孩儿来,有时甚至要带家中其它孩子一起前来参与课程;与会时,大家不分您我与孩子共同融入课程中,刚开始孩子反应及回馈虽然不多,但大家不气馁继续再接再厉把握每次上课的重点,不断重复练习,再孩子突然闹情绪时,课程并未因而中断,反而适时与父母讨论并练习当时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情绪平缓再回座继续上课,把握机会教导实用的生活常规与原则。家中有自闭症的孩童其父母亲的辛酸非一般人能感受,每次的课程中的讨论与分享时间成为大家彼此互相打气与经验分享的时光。当看到孩子们因不断练习而学会等待及短暂眼神注视,让工作人员与家长忘却这段时间的辛苦,也让大家感受到十分欣慰。我们都是自己生命里的园丁,用爱在有限的时空中耕耘.让生命因我们的付出而变得更有意义.让每位辛劳的父母脸上绽开温暖的笑容.期待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孩子多一些包容关心及爱护 让大家心手相连共同营建更温馨祥和的社会
结论
四个阶段的亲子沟通课程训练中,经由示范并教导家长如何利用简单的沟通技巧做适当的引导自闭症儿童的互动,在课程渐趋尾声时,孩子已能在父母的引导中,逐渐融入活动的进行,配合活动设计之目标行为和语句,完成活动学习。虽然在过程中有时孩子仍然会出现情绪问题和冲动行为难以控制的情况,可视为适当情境和时机,使治疗师协调介入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如何回到活动的沟通技巧。会认字的儿童可以利用字卡引导情境适用的语句,并利用字卡提示情绪表达词句以建立稳定儿童情绪的沟通方式。家长之间也透过此次团体活动,了解其它自闭症儿童家庭中所面临的问题,彼此藉由问题的提出、意见的交流、互相的激励。从团体活动中儿童和家长都体验与别人建立沟通模式的重要性,家长也因此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在各种情况的沟通技巧。
此次自闭症儿童的亲子沟通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跨专#p#分页标题#e#业之间同时合作,共同讨论课程主题,依各专业观点提出整合性的目标。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界线原本就难以划分,在关心同一群身心障碍儿童的共同立足点上,设计跨专业间的合作方案对这样一群孩子的帮助是最直接的。我们希望能与更多其它的专业,为其它身心障碍类别的孩子和家长,设计出更多整合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