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理论基础
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广泛发育障碍类疾病,教育康复的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医学、康复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当今国际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习并合理运用综合知识,是每一位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目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时时关注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先进医学研究的成果,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康复医学和伦理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理念和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来源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每一位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同时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切忌生搬硬套某一种方法。
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实行开放的模式,是实现教育康复目的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主要是从生物学的理论演绎而来的。他认为智力或思维只是一种适应。
孤独症儿童心理或行为乃是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如吮吸动作、抓握动作以及其他心理活动,这是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或异化)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就使儿童心理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皮亚杰一生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心理方面,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认识论的基础。
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也同正常儿童一样,但是他们的发展速度通常比正常儿童慢,程度会比正常儿童低。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知道,人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他们所属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行为、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发病期年龄的特征,这正是我们要帮助和促进他们发展的起点。对此,维果茨基指出“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大家都知道,研究表明,弱智儿童不善于抽象思维。由此,弱智儿童学校的教育学做出了看来似乎是正确的教育结论:这类儿童的教学均应建立在直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但是大规模的实验却使专门教育学大失所望。原来,这一基于直观原则并在讲授中排除一切与抽象思维有联系的东西的“教学体系”,不但无助于儿童克服他们的先天缺陷,而且相反地教儿童只习惯于直观思维,摧残了这类儿童也具有的抽象思维的微弱萌芽,从而更加巩固了这一缺陷。正因为如果让弱智儿童听其自然,则他们永远也达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的形式,所以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全力以赴推动儿童往这个方向前进,发展他们自身在发育中的不足之处。……直观性原则是需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只能作为发展抽象思维的阶梯,是一种手段,决不是目的。维果茨基高度重视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他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解心理过程的历史原则,认为一切都应当是从历史的、社会环境及相互联系中加以理解。第一次明确了文化历史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个提出关于历史观点应成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主要原则。他指出,“文化创造着行为的特殊方式”“改变着心理机能的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质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和创造出新的行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在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活动、心理工具、内化是4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而这4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被西方人称之为“社会性建构”的思想。而上述维果茨基的思想,正是支持我们实现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目的的基本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康复方法论的基础。
除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外,还有诸如蒙泰梭利关于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理论等等。总之,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指导,理论是多元的。我们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师、家长切忌迷信某一种理论或方法的所谓灵丹妙药之说,而一定要审时度势,立足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