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自闭症孩子产生情绪时的办法
一、情绪的渊源
1、从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那一刻起,家长终日沉浸在悲哀之中,很难接受现实。由于缺乏专家及时的专业帮助和疏导,很多家长险在迷茫之中,只好开始抱怨和自责。有的抱怨自己命运不佳;有的抱怨对方有隐瞒家族病史之嫌;有的抱怨老人教养无方;有的为自己没有给孩子时间而内疚。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虽年轻但已事业中天,工作生活原本是令人羡慕的。然而,“自闭症”是他们的生活计划被彻底打乱了,生活的走向改变了,使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骄傲。面对孩子时强烈的挫折感,使他们终日闷闷不乐,但又无可奈何。自哀自怨,以至于狂躁、易怒,打骂孩子,甚至一走了之都有发生。我们就曾听到家长问孩子能活多久?我们就曾听说过这样极端的情况: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丢弃在深山里。当然,这样的家长极少极少,但存在情绪问题的家长却屡见不鲜。
2、“自闭症”给家长心灵上带来的打击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缺乏对残障人群的接纳和包容。我们的孩子无论在社区学校、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有太多的机会受到伤害。人们(包括成人和儿童)在有意无意间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漫骂侮辱;而他们的父母也常因孩子被发现和别人不一样时,受到一些人的冷落、讥讽和嘲笑。环境不仅会带给孩子不良的刺激,如:老师嫌他学习成绩不好,拉了全班的后腿而嫌弃;画画不好被同学们称之为笨蛋;行为怪异被邻居称为神经病;也给父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于是在家拼命地教,却发现教了数遍仍不见进步,情急之下往往会大怒,责骂孩子“不可救药,没有希望”。
3、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家长自然会从孩子今天的障碍,联想到今后的生活,对未来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自信。
二、一些错误情绪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情绪也本无对错之分。但当情绪成为一种工具时,如何使用工具,即如何表现训练者的情绪,就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了。根据我们在工作中的体验,家长在训练中的错误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喜怒哀乐易起伏变化,情绪波动大
刚才孩子表现得很好时,立即喜于言表;但此刻孩子出现不如意的表现,即刻晴转雷阵雨。这种情绪上的变化的波动,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感到紧张(不知道妈妈一会儿又会是怎样的),哪里还有心情“愉快”起来?
抱怨多于赞美
人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体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多数的家长“控诉”起自己的孩子如何不愿学习或学不会时,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每当教学受到阻挡时,总是怨孩子“这样”、“那样”,我们能体味到其中夹杂的“恨铁不成钢”的辛酸,和一个母亲的无奈甚至是绝望的心境。但带着这样的心境给孩子上课,气氛如何“愉快”的起来?
将自己的挫折感溢于表情中
当孩子不配合,学不会,甚至是发生不适当行为时,家长的挫折感是很强烈的,自责、自怨、无能感和无奈感等交织在一起,并且流露出来。流露的形式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其结果却都同样使孩子处在无“愉快”可言的气氛中。
将对孩子的失望感表现出来
由于缺乏对孩子能力的科学认识,家长往往是凭感觉认为孩子“应该”会这个或那个,一旦孩子表现出不会,家长就流露出对孩子的失望。使孩子在学习中总被一种沮丧的气氛包围着。试想如果我们自己总是面对一种“失望”的表情,我们又怎么愉快得起来呢?
三、情绪的作用
在谈到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家长的情绪问题给自闭症儿童带来的障#p#分页标题#e#碍,虽然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但在他们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闭症障碍带来很大的交往困难,会使他们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尽可能地减少自闭症儿童心理疾患的可能性,是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是不得不承担的任务.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在中国的社会服务尚不发达的今天,家长可能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在训练及日常生活接触中,家长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行为训练时,家长的情绪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效果,因此他可以说是训练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ABA 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这一目标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孩子内在的交往欲望,即“愿意”交往。内在欲望的产生源自于对“交往中快乐体验”的追求。正常的人群是如此,自闭症儿童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由于有自闭症障碍,使得“交往”对于自闭症儿童成为极困难的活动。行为训练中的强化原则就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交往”可以是快乐的。所以在训练中作为教师的家长,必须学会控制并正确使用自己的情绪,才能使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家长在努力学习行为训练的原则和各项技巧时,往往会忽视了这一点,任由自己的情绪流露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对情绪控制使用。由于教自闭症儿童是一个艰难行进的过程,家长在担当教师的角色时,一旦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很难愉快起来,结果使上课的气氛变得紧张,孩子无法体验到什么是“交往的快乐”。即使完成一个课题,训练的目的其实并没有达到。
四、情绪问题的结果
使孩子在学习上屡屡受挫,进而惧怕任何学习的情景;从而加剧了他在人际交往上的进一步退缩,越发自我封闭;孩子产生二次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及问题行为障碍。
以下情形我们经常会见到:有的孩子会用语言表达不愿意学习,答不到目的就以各种方式来抗拒。可怜那些没有语言的孩子,他们有的会大哭大闹;有的会大笑不止;有的则将身体蜷缩成一团;有的甚至抓自己的头发、咬手、撞头、抓咬别人、破坏东西等。这些怪异、自伤及攻击性行为,常常是他们发泄内心的紧张与不安的方式。他们原本太需要爱抚和鼓励,太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这一切首先应该来源与最爱他们的父母。单恰恰在与家长交往过程中,他们不仅没有体会到愉快感,相反体验到太多的挫折。试想,如果与父母的交往都是这么痛苦的话,怎么能扩展到与其他人交往呢?因此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关键是从父母做起。
五、把握正确情绪
1、把关注点放在良好的行为上,而忽视不良的行为;
2、要学会欣赏孩子的进步,学会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你真棒”;
3、用心体会孩子的期望,用不断给予鼓励,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与他一起成长并分享成功与喜悦共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