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仁教授讲座内容摘要(二)
如何處理自閉兒在班級中的問題行為
在班級中自閉兒的問題行為處理是一大學問,試想如果自閉兒在班上一直無法參與課程活動,或是和同學相處不佳,很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排斥,也真是老師的一大困擾。
第一步:了解個案問題行為的歷史
一般來處理自閉兒的問題行為多用問題行為分析,教師們要了解的是自閉兒行為問題的相關因素與變項,才能夠設計出符合個案的輔導策略。教師可以自己對問題的熟悉程度進行下列資料的收集。
l 自閉兒的基本能力與狀況:性別、年齡、生理特徵、自閉症狀的程度、學習狀況、健康狀況和就醫史、溝通能力狀況、個人能力的描述。
l 對自閉兒所處環境進行分析:包括家庭狀況、家長的態度;學校中課程與教學會影響個案問題行為的因素。
l 問題行為的描述:問題行為發生的過程、週期性、效能、歷史、曾經處理的歷史。
第二步:找出問題行為的原因
透過問題行為的功能評量,紀錄問題行為發生前的狀況,問題行為表現的狀況,以及發生問題行為所獲得的後果來分析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
前事因素 Antecedents |
行為 Behavior |
事後結果 Consequence |
從前因後果來分析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這些原因不外乎要是:
Ø 引起別人的注意:例如當媽媽在和別人講話時,就不斷打自己。不斷的問相同的問題。
Ø 想要獲得具體的事物:例如想要去溜滑梯,但是下雨天不能出去,就發脾氣。
Ø 逃避不想做的事情或活動:例如正在玩想要玩的汽車,但是時間到了,不想收拾,就亂丟玩具。
Ø 獲得感官刺激滿足:例如上課老師放影片,跑到教室的前面一直盯著投影的燈光看。或上課無聊就不斷搖晃手和身體。
Ø 逃避不喜歡的感官刺激:例如害怕老師麥克風迴受的聲音,就開始哭或尖叫。
Ø 情緒的發洩:早上在家中被父親罵了,中午看到父親來接就開始摔東西。
造成自閉症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自閉症兒童面對的各種困難及障礙:
1.發展遲緩或不平均的問題--
• 溝通及表達差:例如不知如何拒絕,不知道要向誰表達。
• 社交技巧差:例如不知道如何加入別人的遊戲。
• 認知、理解因果關係、順序、抽象概念能力差。
• 自我照顧能力缺乏。
• 基本學習缺乏:例如模仿與專注力弱。
2.自閉症症狀引發的問題
• 知覺異常:感官過度敏感或過度頓感,都可能造成行為問題。
• 適應與轉變能力有困難:如無法理解活動已經轉換了。
進行行為的功能性分析再配合可能造成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就對症下藥,提供孩子正向的行為支持,這是積極的處遇方法。
第三步:設計正向行為支持的介入
一、整體生態環境的調整:
l 物理環境的控制:自閉兒的知覺與注意力的缺陷,對環境中溫度、溼度、光線、建築物空間密閉、教室環境吵雜#p#分页标题#e#擁擠都很敏感,應修先調整成適當的學習環境,減少受干擾的情形。
l 自閉兒潛能與專長的發揮:利用自閉症兒童的視覺優勢,給予明確的視覺提示。並現有能力發揮最高的效能,減少因為無聊造成的自我刺激行為。
l 提供自閉兒行為支援:自閉兒常因為能力不足,無法完成活動,可給予不同程度的協助,讓孩子的行為能夠達成目的,問題行為自然減少。
l 給予自閉兒選擇的機會:漸少直接告訴不可以的情形,例如孩子不想做功課,提供孩子兩個選項「現在做功課」還是「休息五分鐘後再做」讓孩子有機會來選擇自己的機會。讓孩子有表達”不”而且被尊重的機會。
l 生理基本需要的滿足:飢餓、疲勞、生病、過敏等狀況優先解決,也需注意是用藥後的副作用引起的。
l 調整自閉兒能夠理解的溝通方式:如給予簡單明確的指令,提供可理解的視覺提示。
二、針對問題行為前因進行處理:
l 以結構化為原則進行環境的調整
1. 人際互動的調整:例如修正師生同儕與自閉兒互動的模式,在人際上給予社會的支持。
2. 時間安排的調整:需提供自閉兒日常生活流程、動靜態活動相間安排、提示未來要發生的事件等。
3. 相關班務的調整:如班規的提供、活動中有效社會性訊息的提供等。
l 以符合個別化需求進行課程/工作的調整
1. 利用結構化與系統性的教學進行教學的引導,如用工作分析、逐步養成訓練、或適度的視覺提示與動作協助。
2. 當活動超過自閉兒能力,應提供符合個案年齡及能力、興趣的課程與活動,可簡化、降低、減少課程或活動的難度與份量。
l 當行為快要出現前先中斷行為的反應:例如孩子快要產生問題行為前,先轉移注意力,或提供部份協助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
三、針對問題行為後果進行處理:
案例:無論什麼時候,小明只要同學一碰到他或是有同學大叫,就躺在地上。
l 操縱後果來改變行為:區別增強
Ø DRO區別性的增強其他的行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內 ,如果目標行為不出現, 這個人就可得到增強,但只用來壓制問題行為而不是用來增強適當的行為。
u 如:當小明在一節課(或一個活動)中沒有躺在地上就給予增強。
Ø DRL區別性的增強低頻率的行為:一是經過某一段特定的時間後某種目標行為發生時才給予增強,另一種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目標行為發生的次數不超過一個特定的數目才給予增強。
u 如:當小明在一節課中躺在地上的次數不超過2次才給予鼓勵。
Ø DRI(DRA)區別性增強不兩立行為: 兩種行為不能同時存在,選擇一種或數種在行為型態上與目標行為不同的新行為, 並給予增強。
u 如:當小明聽到同學大叫就摀著耳朵,同學碰到他就說:「不要碰我」,就立刻給予增強。
l 不予理會
如:小明躺在地上,所以的人都不要理他,等他自己站起來。
l &n#p#分页标题#e#bsp; 暫時隔離
如:小明躺在地上時,老師就讓別的小朋友做小明喜歡的活動,不讓小明做。
l 代幣制度與行為契約
例如小明喜歡吃冰淇淋,老師把冰淇淋的圖片剪成六片拼圖,如果小明遇到同學碰到他或大叫,他都沒有躺地上,就立刻增強-給予一片拼圖,當六片拼圖都拼完的時候,下課媽媽就帶小明去吃冰淇淋。
四、針對行為能力的不足進行訓練
長期來看,如果孩子要建立孩子正向行為,需進行替代性行為的訓練,常用的訓練如下:
l 溝通技能訓練
l 社交技巧訓練
l 自我管理訓練
l 休閒技巧訓練
l 放鬆技巧訓練
l 獨立自主技能訓練
五、問題行為處理原則
處理原則一:調整自己→一遇到自閉兒出現問題行為,老師一定不能慌,很多時候不一定是自己的處理方法不對,也許是效果還沒出來,但是任何狀況都考呂周全,有萬全準備,才能穩如泰山。
處理原則二:料事如神→要了解自閉兒本身的障礙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才能掌握住孩子的一言一行,如孩子有觸覺防禦,很不喜歡被人握住手,就讓他去牽同學的手,不要求同學一定要牽他,才不會發生抗拒的情形。又如孩子害怕大聲噪音的影響,就盡量避免在環境中發出噪音,或請同學能夠注意音量。孩子肚子一餓就易發脾氣,事先提供小點心等。
處理原則三:防範未然→環境對自閉兒適應與學習的實在影響很大,在行為沒有發生前就改變環境,讓以預防作為主要的處理策略,是重要的原則之一。
處理原則四:環境操弄→運用「結構化教學」的概念設計符合自閉兒需求的時間、空間、活動、視覺結構的教學。
處理原則五:抽絲剝繭→透過有效的行為處理策略來處理,做行為評量與功能分析。行為是自閉兒的語言,要找出問題行為要的功能,必須先作「功能分析」,根據A→B→C的模式找出原因,尋求改善方法。
例如:學生不願意練習:
(1)改變前事A→降低要求
太難:降低難度
太長:減少時間
太多:減少份量
(2)改變行為B→改變行為 不理他
(3)改變結果C→繼續練習 休息一分鐘後繼續練習
處理原則六:放長線釣大魚→替代行為訓練,包括社會性、溝通方式(肯定與拒絕)、休閒等技能,從小訓練,問題行為自然消失。
處理原則七:滴水不漏-學校與家裡的環境與行為處理態度和方法要一致,親師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處理原則八:希望就在前方→心情愉悅地等待孩子進步,不要洩氣,因為你的改變,相信孩子就會改變。
六、問題行為處理範例:
(一)固著行為的輔導
【個案舉例】小偉(化名),幼稚園大班,只愛吃重口味的東西,軟的東西不吃,早上出門穿多少衣服就算再熱都不願意脫掉,物品喜歡放在同一位置,老師一更改位置就生氣,上學要走相同的路線,媽媽開車改路線就發脾氣,學校上廁所要在特定的便池,如果別人先上了,就不上了。每天玩相同的玩具汽車並且用相同的玩法,不願意老師介入,甚至在人際互動上老是去弄同一位同學。
1.造成小偉固著行為的可能原因:
(1)焦慮的表現:堅持固定的生活常規,才能使小偉生活容易掌握,同時降低大量的刺激帶來的不安全感 。
(2)調整感官的工具:小偉固執地注意某些刺激,以排除過多的感覺負擔,例如只願做同一件事,其實是調整聽覺,觸覺,視覺及動覺刺激過度及不舒服的感覺。
(3)認知功能缺乏的原因:用同一種玩法玩玩具,其實是缺乏功能性與想像性遊戲等的能力,也不懂得如何溝通表達,因而把固著行為當社會互動的方式之一。
2.處理策略建議:
(1)優先以接納態度處理:對於小偉部份的固著行為只要不影#p#分页标题#e#響他人的生活,對於老師的教學、同學的學習、家庭的生活不會產生影響者,將該行為視為小偉自閉兒獨特的生活方式,予以接納。
(2)預防策略:若知道小偉在學習可能產生固著,應事先予以考量,教導新的活動時就要記得時常變換不同的方式。
(3)漸進式改變:對於小偉已經產生的固著行為,試著每天調整一點不同的內容做細微的改變,搭配增強策略,讓小偉逐漸接受。如小偉不愛吃青菜,剛開始只要求吃一點,如果吃了就給予增強,再逐漸增加青菜的量。
(4)強制改變:如果固著行為若已經對其他的人造成影響,必須強制改變時,介入前需評估小偉固著的強度與介入時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一但介入不可中途放棄。
(5)侷限的興趣造成固著行為的表現者:固著行為有建設性者,把固著行為當作教學的起點,如小偉喜歡玩汽車,就從喜歡的汽車開始做教學活動,認識不同的汽車。固著行為無法進行教學者,就把固著行為當作增強的活動,如小偉做完功課後可以去排積木。
(二)攻擊行為的輔導
【個案舉例】:小義(化名)是小一學生,有簡單口語能力。一上學期,開始出現打人行為。在一開始時,小義會先哭,哭到很生氣時,只是偶而打人的手。到後來,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面對誰,只要一不順心,就打人,有時則會大聲地哭,如果沒有人理他,越哭越生氣時,還會跑到剛才要求他做事的人去打他。不管是老師或爸媽都會打,尤其是專門會打人的臉,不想做某些事也打人,不知道要怎麼做也打人,想要做某些事也打人,不知怎麼表達自己也打人,讓他反覆操作同一樣活動兩三次也會打人,每日打人的行為至少會出現3、4次以上,甚至一發起脾氣來就不斷的連續打人。讓母親和老師傷透腦筋。
1.造成小義攻擊行為的可能原因:
老師以功能評量去找出問題的原因,發現小義的同一問題行為有多重原因:
(1)遇到困難逃避工作:如不會做工作。
(2)抗議不想進行活動:如不想收拾玩具。
(3)正在進行的活動被干擾:要吃麵包被阻止。
(4)生活習慣被改變:如原本要上的課程,無預警的不上了。
(5)進行的事情無法完成:如老師要求的操作的工作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表達。
2.處理策略建議:
(1)攻擊的行為多為溝通障礙的替代表達方式:對於攻擊行為是一種溝通行為時,應教導功能性溝通,如教導用口語、圖片、手勢表達,小義有簡單的口語表達,因此可以先教導小義正確的口語表達方式,如:
l 需求:我需要、我想要…
l 拒絕:我不要、我不想…
l 幫忙:請幫我…
還可以運用圖卡做為溝通表達的方式,如小義直接拿「請幫忙」的卡片就可以立刻獲得協助。
(2)調整環境為結構化學習環境:結構化的環境能使小義容易理解社會情境,不會對老師或同學的負面的指令產生情緒。建議參考結構化教學策略。
(3)長期的策略應教導小義合宜的行為:如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社交技巧能力與有效的溝通能力。
(三)不適當行為的輔導
【個案舉例】:小昱(化名)為小一學生,和同學相處時喜歡觸摸他人的頭髮、看到喜歡的東西未經他人允許就拿、休閒遊戲時看到別人蓋好的積木就一定要立刻推倒、或從別人身上踩過卻一點都不介意,班級的玩具當自己玩時不准別人碰到他的玩具,當老師說要收拾玩具不想收就摔東西。
1.造成不適當行為的可能原因
小昱本身的認知功能有落差:
(1)不理解環境的狀況、不理解環境的期待。
(2)不理解別人的話、不理解別人的情緒 。
(3)學習的基本能力未建立。
(4)溝通技巧缺乏,不懂得表達基本生活需求 。
2.處理策略建議:
(1)調整班級教學環境:
j運用視覺提示增進對環境的理解:以計時器或是預告一分鐘後要準備收拾玩具,讓小昱知道何時該收拾,有心理準備就#p#分页标题#e#容易做到。
k活動事先預告:讓小昱對接下的活動有預期,比較可以配合班級活動的進行。
(2)發現不當行為在形成固著行為前立即介入:
以增強系統的運用來降低不當行為的出現,並控制環境以減少不當行為的產生。如事先和小昱形成約定,只要小昱可以配合好老師收拾玩具或是不推倒同學的完成的活動,就可以獲得能夠兌換獎品的印章。
(3)小昱的認知功能較弱,建議提升能力為最有效與持久的介入策略:
例如以視覺提示引導正向的生活常規建立,並增進認知與語言表達能力。
以圖示引導上課應表現的能力。
(圖片來源:運用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AAC溝通版系列圖片製作)
(4)針對需求提供教學:評估小昱不足的能力,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遊戲教育、結構式教學、社交技巧教學等策略進行教學,提昇小昱認知功能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