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2012-03-13
读完《自闭症教养宝典》本书后的感想是:希望已经降临人间。以往的文献与研究几乎都告诉我们自闭症儿童根本不可能学到与人真正亲密相处、同理心及创意问题解决的技巧,家长及专业人员也都接受此种说法,但本书的作者葛林斯班医师,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2012-01-05
因为人不在国内,没办法跟着很多家长推崇的杨宗仁教授听培训,所以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一个北京的老师发的第一阶段音频,今年7月初杨宗仁教授在北京做的培训。
2011-12-21
在跟自闭症孩子做互动策略中,有些基本原则需要我们去掌握好:
2011-09-22
杨宗仁教授在第三期“自闭症儿童的游戏与文化介入”培训班讲座中,非常准确的阐述了自闭症儿童的心智理论学说。从心智理论的定义开始到怎样用情绪调控来达到自闭症儿童心智,尽早逐渐向正常发展的方法。杨教授讲课风趣幽默,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效...
2011-04-14
在今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活动仪式上,孤独症(自闭症)家长期待已久的,由“自闭的爱”网络志愿者公益联盟和百名孤独症(自闭症)亲友,利用业余时间精心制作的“99120自闭症在线”网站(www.99120.org)正式开通。国际知名的自闭症专家台湾的杨宗仁教...
2011-04-14
沟通训练的重点有三:一、基本沟通;二、社会性情绪的表达与理解;三、基本会话。
2011-03-29
杨宗仁教授提出,自闭症儿童的教养重点,首先是早期疗育,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二是要进行个别化的教学。第三要把握重点课程,例如社会互动、模仿的训练、注意环境中的人事物、语言的理解与沟通、正向的情绪表达和分享等,这些都是可以注意的重点。第四是家庭的参与。第五是密集的训练。第六是类化与迁移的训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习动机与兴趣...
2011-03-22
2011-03-03
2011-03-03
1.小孩子间最常出现的游戏方式——打架!不仅要盯着主要进犯对象,找机会去反击,还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留意其他人的袭击及老师的突然来临,这确实是锻炼孩子的极好方法。2.杨教授反复提到要让孩子多笑,而且是大笑,晨妈之前也提到过这个,说如此则会渐渐修复孩子受损的神经元,并会对人逐渐地感兴趣。3.在生活中大量的给孩子加旁白,...
2011-02-12
游戏与文化介入(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PCI) 杨宗仁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概论 每一个婴幼儿不论是出生于何种文化,都能学会当地文化中的语言、风俗、习惯,包括衣食住行育乐与应对进退的内涵与表现方式、各种文物的意义与运用等等;因而能在不同的场所中察言观色,表现出...
2010-12-21
杨教授对自闭症及多动症儿童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游戏教育方面,曾在专业期刊上多次发表学术论文。
2010-11-19
整合性游戏团体教育手册(二) 增进儿童游戏 一、关注儿童的能力 游戏团体引导者必须区别下列两者能力的不同:自发性开始游戏代表儿童现在的兴趣及能力,而模仿及由他人引导才进行的游戏,代表正在发展中的能力。游戏开始可能采取惯例或非惯例方式,包含对物品、事件或人的不平常爱好,以及特殊的沟通方式。即使儿...
2008-09-11
整合性游戏团体教育手册(一) 整合性游戏团体哲学—透过游戏增进融合 游戏是儿童的天赋本能与学习媒介,透过游戏儿童与周遭人事物产生互动,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Vygotsky(1966,1978)认为透过引导与协助,儿童由游戏中发展出最近发展区(Zo...
2008-09-11
手指指示的介入流程及参考用具 王盈璎制作 教学要点: 1、从手势要求开始做起,让孩子习惯用手指来做要求,减低语言要求的频率 2、在习惯使用手势后,开始在要求活动中加入变化及不确定性,吸引孩子注意进而逐步学习分享。 3、制造一些不确定性或是在对话上提高使用问句频率来让孩子有机会用手指指示并与人确认 4、准备孩...
2008-09-11
自闭症参考书目 杨宗仁整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有打星号者可以优先阅读 一. 书籍部分 1. *杨蒉芬(2005):自闭...
2008-09-11
确认孩子的感官偏好 孩子喜欢或不喜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觉称为他的感官偏好。确认他的感官偏好比较容了解孩子的行为。也能让你知道从何处开始帮助孩子学习沟通。 当孩子由感官接收讯息,他可能有较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较多。由诊断孩子的感官偏好,你会知道什么活动能引起动机让你们感到愉快。 感官知觉的偏好:由检核表知道其...
2008-09-11
模仿儿童的介入原则 1.介入者:姓名,服务单位,联络方式,电话及邮件账号 2.日期: 3.地点: 4.起迄时间(从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 5.介绍个案 甲、生理年龄 乙、沟通能力:有无口语,沟通方式,沟通功能 丙、认知能力:对于数字,形状,颜色,五官/物品的认识等等 丁、社会性能力:眼神注视,主动接近...
200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