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仁教授讲座笔记
1.小孩子间最常出现的游戏方式——打架!不仅要盯着主要进犯对象,找机会去反击,还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留意其他人的袭击及老师的突然来临,这确实是锻炼孩子的极好方法。
2.杨教授反复提到要让孩子多笑,而且是大笑,晨妈之前也提到过这个,说如此则会渐渐修复孩子受损的神经元,并会对人逐渐地感兴趣。
3.在生活中大量的给孩子加旁白,尤其是无语言或是仅仅出来仿说的孩子,对于加强这类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4.孩子在自娱自乐时,以模仿孩子的举动去介入,并逐渐转换到互动游戏。
5.找出孩子喜欢的多感官刺激游戏,如摇摇停等,结合中断继续的做法,介入孩子的社会性趋向能力。
6.语言方面要多用分享式(最少50%),而少用问答式,并密切注意跟随孩子的注意力。
7.衡量孩子的实际能力,展开适合的假想性游戏,尽量少辅助,而让孩子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一澄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假想性游戏呢?困惑......寻找......)
8.孩子会出现情绪问题,往往是由于需求未得到满足,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等等等。情绪分正向情绪及负向情绪,而最终都将自我调控回归中点。人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是天生的,在兴奋得要命、大笑得受不了等时往往会自觉转移注意力,以让正向情绪回归;而在极度生气、暴跳如雷、伤心难过等时,也会采取如深呼吸、大吃一顿、疯狂购物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以让负向情绪回归。孩子们出现情绪问题时,往往就是正或负向情绪在自我调控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自我刺激行为,如晃头、摇手等不要强行制止,因为这是孩子自我情绪调控的方式。对于无语言孩子来说,转移其注意力会是较好的方法;而对于有语言孩子来说,用语言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加入旁白的方法则最好。在孩子很开心或是很不开心的时候,都会跑到父母跟前(安全基地),去寻求安抚,以让正、负向情绪回归。此时,父母不应对孩子提过多的要求,比如非要孩子说“妈妈抱抱”等才满足孩子。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麻烦而不再过来,并去寻求其他的情绪回归方式,而这也就时常伴随着出现行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