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障碍儿童康复前期阶段训练
部门:基础部
孩子姓名:刘凯伦
孩子年龄:1岁10个月
性别:男
类型:发育障碍
入班时间:2011.4.6
初来时行为观察分析——
(1)适应能力:到一个新的环境有哭闹的行为,但是经过强化物的诱导能够停止哭闹,这说明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
(2)对周围的人,及周边活动不感兴趣,缺乏视觉观察意识和主动欲望。
(3)呼其名不回应,不会有意识的寻找生源,不会用气,这说明:孩子不认识自我,对气流不能主动应用,听觉反应迟钝及上下颌关节的应用能力欠佳。
(4)视觉方面:
模仿意识:在强化物诱导下不能配合模仿定向动作及功能性的活动,例:拍手、跺脚、拉耳朵等,说明孩子不具备模仿意识,大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
视觉应用:不能正确的运用视觉进行左右,上下,及寻视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物,视觉运用能力欠;
视觉配对:不能进行简单的配对,视觉观察能力和视觉理解能力较为薄弱。
(5)语言基础:无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会一些无意识。
发音:如啊或者抱抱等,这说明无发音基础;
口舌操:不能在强化物的引导下进行(正伸舌、左右摆舌、上卷舌等等)这说明舌位灵活度及舌位控制欠佳;
气流量:不会吹哨子,吹蜡烛,这说明对气流运用欠佳;
口型运动:不能在诱导下模仿“张嘴——a,闭唇——m”的音节,这说明孩子的视动控制能力及对气流的运用能力较欠佳。
(6)理解能力:能理解并执行一些简单的生活化动作指令“捡起来扔垃圾”等等但是对定向指令均不理解“拍拍手,跺跺脚”在此过程中孩子的配合意识差,不懂的条件交换意识,这说明孩子的理解能力欠佳。
(7)认知能力:不具备认知前的软性能力,如:听指令看卡片,寻视卡片。
(8)配合意识:较为薄弱,在强化物诱导下没有条件交换意识。
(9)动手方面:对动手玩具不感兴趣(不理解),不会有功能的玩儿,说明孩子的视觉观察/配对/寻视/分辨/定位及手、眼协调能力欠佳。
(10)生活自理:大小便有意识,知道蹲下,但是不知道去特定的地方。
(11)兴趣点:较为薄弱,只喜欢“饼干”剩下的玩具,积木均无兴趣。
(12)行为方面:喜欢玩手,走路的时候不抬头,不看前方。
针对以上分析制定如下训练计划——
本月训练重点:
(1)视觉模仿意识:模仿一步的简单的动作指令,拍拍手,跺跺脚,扭一扭,采用间断性模仿!
(2)听指令意识:执行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动作指令扭一扭、拍拍手、跺跺脚,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听指令意识。
(3)语言基础:口舌操——在强化物的诱导下完成“正伸舌”;
口型模仿——在老师的引导下张嘴“啊”;
#p#分页标题#e#; 语音模仿——在老师手势辅助下发音“爸”或“妈”。
(4)理解能力:呼气名应答“开心——哎”
通过在干预的过程中采取心理诱导,同时在自然环境中,以情绪的调动为主,使其参与意识及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初步改善,同时对于孩子的一些良性行为及时的给予鼓励,(给予夸张性的鼓励),让孩子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并逐步的配合。
经过近两个月的训练干预,现在情况:
1、在老师的诱导下能与老师保持目光对视,注意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应继续加强视觉注意的持续性);
2、近距离呼其名能主动应答,并能回视、寻找声源,说明孩子在气流的运用及反应的灵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3、在手势诱导下能有节奏的模仿“爸爸、妈妈”的音节,说明孩子的唇部肌肉控制及掌握辨别发音技巧上有了初步的提高;
4、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执行简单的生活化指令例:“拿书包、扔垃圾、搬凳子、过来”等,也能执行一些简单的定项指令,如:“拍手、跺脚、拍肚子、拉耳朵等,听指令的主动性及听动协调能力得到初步改善”;
5、 通过心理诱导训练,不良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低头走路,玩手行为明显的减少。
不良行为的减少增加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无兴趣到现在的能保持较好的情绪介入训练,(情绪的调控有所提高)!
老师在训练中总结:
1)对于年龄小的的孩子不能直接进行1对1语言训练,而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兴趣,在兴趣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得到自信,在有自信的前提下,能较好的配合、参与到老师的训练中;
2)感统训练才是训练行为的最基础的训练方案;
3)听统的辅助效果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4)语言、理解间断性训练,孩子的行为在一天天的减少,主动配合学习的意识刚刚建立,因此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方法+游戏互动+介入方法的灵活性=成功。
开心现在虽然还会偶尔的闹情绪,但都是用目的性的。如:在上教室的途中,孩子会自己提书包,而后主动拉着老师的胳膊走,但是走到教室门口,就开始发脾气,坐地上,哭闹孩子此时是用他的情绪来表示自己不想到教室上课,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开心的年龄小,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难免的)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的训练就不能在一味的单一了:
1、.游戏互动中让孩子介入,多设置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孩子融合;
2、方法的灵活性,根据孩子当时情绪变化或者是孩子此时的反应灵活调整自己的训练策略;
3、“把自己变成孩子寻求快乐的一种媒介”,尽可能的夸张(无论从肢体上、表情上、动作上、行为上,尽可能的夸大)让孩子有兴趣的参与其中,并有意识的注意,从而改善孩子不良行为反应。
有了针对性的强化之后,孩子各方面的意识都在不断的得到改善,训练在于方法的灵活性,更在于我们坚持不谢努力及创新,只要敢于挑战、敢于承担、敢于尝试,孩子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