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并非孤独症(探寻孤独症之一)
本报讯 (记者刘晓方)孤独也是病吗?是不是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就容易得孤独症?这是今天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一直关心、但始终都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本月开学不久,在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中心门诊,一位孩子的母亲在向医生痛苦的诉说着:我的儿子一直生活在高层公寓,平时很少与他人接触,胆子比较小,见到外人就不太爱讲话。今夏刚入托两天,老师就反映他脾气古怪,不容易接近,说是有孤独症,建议我们带孩子去看医生。据有关专家介绍,像上述这种情况在每天的接诊中都可遇到,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尤为突出。许多家长把完全正常的孩子带来,检查是否患有孤独症。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表现出性格内向,不愿意与生人打交道,话少,不开朗,喜欢独处,就以为不正常。其实,这只是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而已,并不能视为病症。通常都需要一个过程,即使再孤僻的孩子,半年之内都能转变。而孤独症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他们不会与小朋友有来有往的相处,有些孩子喜欢小朋友,但交往方式相对简单、粗鲁,他们可能会突然对小朋友又抱又摸,或莫名其妙地推他(她)。有的孩子行为异常,思维模式刻板。有这么一个孩子,他入托时的小床一开始是摆在靠窗口的,如果哪一天稍有调换,他就会大哭几个钟头,直到重新搬回去为止。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陶国泰明确定义: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30月至3岁)的一种涉及情感、语言、思维、动作及行为等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一般表现在不能建立情感联系,语言表达和理解困难,缺乏沟通和交流功能,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这些都不是环境所造成的,更不会因父母的责骂、学习的吃力、偶然脑子的摔伤而引起。所以要消除对孤独症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