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利与弊
孤独症儿童的“自我”与众不同,当孩子面对独特的自己时,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呢?剖析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利与弊。
与生俱来的“社会自我”残缺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脑神经的发展为基础的。孤独症儿童脑神经的损伤或发育异常,损害了他们自我意识向前发展的生理基础,所以,孤独症儿童社会自我的形成出现严重困难。具体表现为:孤独症儿童到了3岁以后,仍然难以正确地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这表示孩子在“我”和别人的区分上,对“我”和他人关系的理解,仍然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正常儿童到了3岁左右,开始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孩子喜欢被表扬,喜欢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自我成功感和自尊感,甚至会用讨好别人的方法去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而孤独症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出麻木不仁,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更不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调节去获得成人的赞扬。因此,孤独症儿童在与成人的相处中,很难接受成人对他行为的语言调节,甚至不能够按照指令做事。
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滞留在“生理自我”的原始阶段。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简单的生理需求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为中心,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满足的“生理自我”的世界里,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化。这种极端的自我中心化,使他们不关注自己周围的其他人,不理解与他人相处的社会规则,也不懂得自己的社会角色,难以按照社会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他们在一种“本能自我”的驱使下,“想怎样就怎样”,行为怪异,致使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形成严重的社会性发展障碍。
当孩子发现“自我”以后
“妈妈,为什么我比别人努力,但是我的成绩没有别人好?”
“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当班长?”
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孤独症儿童,在小学阶段,一般在中高年级,他们就会对妈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孩子在群体关系中,经过和他人比较以后,出现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孩子在思考:“在群体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在群体中对自己的定位形成了以后,紧接着孩子要形成对自己的态度。自我意识发展是孤独症儿童社会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作为教育者不能绕道而行,只能教育孩子直面自我。
如果自我意识障碍是社会化的主要障碍,那么,让孩子回归正常,突破社会性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启发、培育孩子的自我意识,这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前提。人的成熟标准之一是自我意识成熟,所以,自我意识教育应该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核心与主线。问题是,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会不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情况,会不会有自卑的情绪体验?会不会自暴自弃?会不会退缩?会不会有心理障碍呢?
我们启发孩子认识自己的积极意义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和自己的问题,将康复置于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康复走向高级阶段。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客观上孤独症孩子与其他个体的差异是存在的,给孩子带来反面的心理体验也是正常的,这是孩子自我的觉醒,是正常化的表现。只不过他们需要特别的引导和教育,使孩子不但能够自我认识,还能够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特点,面对现实。只有这个时候,孩子才真正达到了成熟。
如果我们不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就没有触动孩子社会性的根本。一个没有自我觉察、不能自己调节的人,就不是社会人,我们就没有真正为孩子找到应该属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