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儿童一个快乐童年,让孩子远离“孤独”
人们一般都习惯称儿童为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栋梁,因为他们未受任何杂质的污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于是,家长们也开始忙碌了,为了能让“祖国的花朵”开的更耀眼,父母开始孩子包更多的补习班、培训班。每到节假日与放学后,总能看到不少孩子放下书包,背上乐器、画板,匆匆走在前往各种课外班的路上。而那些“花朵们”也渐渐丧失他们该有的色彩与生气。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每天下午放学后,毛毛都会固定的由妈妈送到附近的钢琴补习班学两个小时的钢琴。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妈妈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孤独症”吧?
家长们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大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保留了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会很策略地与大人保持一点距离。
让孩子走出自闭症困扰,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父母应该不要过于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培养独立的性格;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家长应该早点干预,多给孩子一些指导,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创造交往机会。比如,鼓励孩子带同伴或同学来家中玩,或者在周末与有同龄孩子的家庭聚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与同伴交流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