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散步
上个学期,我们曾经进行「我的身体」的主题,虽然这个主题只上了一个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应用各种情境,指导孩子复习曾经学过的认知常识。
这个月,我们虽然进行「可爱的动物」的教学主题,我们已将讲过「小鱼找妈妈」的活动,也练习过「小狗吵架」、「小狗抢骨头」的活动内容,虽然每一个活动,我们都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但是其中也加进了许多「认知」、「语言」、「社会能力」….等领域的学习内容。
一个早上,我们进行个别的学习课程后,吃完点心,上完厕所,便开始进行团体课程,也准备为孩子讲述故事,我准备了一本故事书叫「躲猫猫」,故事的每一也都有一个摀着眼睛的娃娃,还有一句问句,我先呈现了故事书的一第一页,并依着第一页的问句问大家:「我的小宝贝在哪里?」再慢慢的翻开旁边插图,并依著书上的文字回答:「在这里!」由于班上的孩子对于「我在这里」的口语练习已经有经验,老师在讲述这个故事和翻开图卡的过程,孩子就已经能理解对话的模式,并且也模仿起书上娃娃的动作。
当一本故事书介绍完毕后,老师之间也以相互问话的模式示范故事书的对话内容:「王老师!你在哪里?」王老师则会先摀着眼睛,打开双掌后以口语回答:「我在这里。」孩子们坐在椅子上观察两位老师互动的示范后,老师便改以和每一个孩子以相同的模式进行互动,并评量孩子对于听到自己名字后的反应能力,有的孩子以口语回答,有的孩子会举起手表示自己的位置,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就可以明确的了解孩子对于这个句型的意义是否能够理解,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或是没有举起手、没有拍抚着自己以表示自己的位置,或是再自己的名字出现时没有以视觉注视讲话的人,就该怀疑孩子在辨识自己的名字和语句的理解仍然有困难,我们就要回到原点再进行练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类似的语言模式,才能真正的建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能力。
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老师都用这样的方式叫过一次,接下来我们即结合这个月「可爱的动物」的主题,进行听辨音的练习,在结合「我在这里」的回应;老师拿了一个大陀螺,并将大陀螺倒盖在地板上,由于老师的体型较大,实在挤不进去,我们便请来校陪读的菲律宾阿姨担任示范。老师请阿姨躲进大陀螺里,并将大陀螺盖着,阿姨躲在大陀螺里,老师便敲敲大陀螺,并大声的问:「阿姨!阿姨!你在哪里?」阿姨便以口语在大陀螺里回应:「我在这里。」老师故意以惊讶的表情,并告诉孩子:「咦!阿姨在里面喔!」于是请阿姨伸出一只脚,老师即带着孩子帮阿姨在脚底搔搔痒,阿姨会故意做出「脚掌摆动」的现象,并以口语说:「好痒喔!」以响应,后再伸出手,由每一个孩子和阿姨伸出的手进行「握握手」的练习。最后,老师唱起「小乌龟,小乌龟,往前爬,一歩一歩往前爬,不怕辛苦不怕难,一歩一歩往前爬。」孩子们看到大陀螺一歩一歩前进的情况已经笑翻一半,当大陀螺一掀开,阿姨出来时,就有孩子用声音告诉老师「我会」以表示自己参与的动机,老师会先请有口语能力的孩子进行练习,使其它没有口语能力的孩子能再次观察活动的过程。
子们有这样新鲜的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请躲在大陀螺里的小朋友,当老师以口语告诉陀螺里的小朋友:「小乌龟!小乌龟!你的脚脚可不可以伸出来?」理解能力较佳的孩子,哪怕行动不方便的孩子,有了躲在大陀螺里的神秘感,都会有兴趣的配合老师的口语指令将手或脚伸出,老师则会鼓励其它的孩子去看看乌龟的脚,有的孩子把头都伸出来了,老师则也以口语说:「小乌龟的头跑出来了!」这个时候,无论是扮演乌龟的孩子或是在旁观察的孩子,都会在一咯咯笑个不停。
我在教学的经验中,始终抱着「严格的要求孩子对班级常规的遵守」的经营原则,但是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设计的轻松有趣,让孩子不断保持着想更进一歩学习的动机。「愉快的学习」并不是杂乱无章,并不是没有准则,当孩子习惯在老师要求的规则之下进行愉快的学习,我们不必花很大的力气一直在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但是一味的给予孩子设计活动量大的课程,却没有注意孩子学习的乐趣,孩子的情绪则易随时处于一种高亢的状态,日后要能在自然的情境中「安静而主动」的进行各种课程的操作练习,就要花更大的力气了。
大人们很难想象,孩子一个小小的身体,背着一个大大的壳在地上爬着爬着的同时,我们同时兼顾了孩子学习的动机和乐趣,也让孩子对于动物的特征有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