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早上,小楷的妈抱着小楷进来,手上还拎着一个大汉堡,小楷的妈放下小楷后,便告诉老师,昨天没大,早餐没吃,袋子里还有一个汉堡。在班上,我们平时是不给孩子吃油炸的食物,也尽量在日常生活中提供非奶蛋和海鲜的饮食,尤其针对奶蛋过敏的孩子,我们更是透过日常生活建立孩子吃生菜、多喝开水、尽量咀嚼的饮食习惯。
我看见小楷带来的大汉堡,说实在也不知怎办才好,于是要求小楷将带来的汉堡请老师和小朋友吃,没想到小楷竟然马上出现一付臭脸表情,更是红起眼眶,满脸的不高兴。由于我们太清楚小楷的习惯与行为模式,教室里这个时候除了两位老师,还有一位实习老师和阿姨,于是,我很自然的问小楷:「你的汉堡要不要请我吃?」小楷小声的回答:「那是我的。」我接着小楷的话回答:「你的也可以请老师吃啊,还可以请婷婷、雯雯和隆隆吃,不可以小气鬼。」我接着又问:「因天我有带玉米,很好吃的玉米,我要请张老师吃,不要请你吃,你是小气鬼,不请大家吃汉堡。」这时候,我则大声的告诉阿姨:「阿姨,小楷是小气鬼,不请大家吃汉堡,我们等一下也不要请小楷吃玉米。」阿姨这个时候才走过来,告诉小楷:「赶快,汉堡请老师吃,老师才会请你吃玉米。」小楷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点头同意把自己带来的汉堡请老师吃,老师立即拿出一把刀,把一个汉堡分切成八小块,其实汉堡经分成八小块每个孩子能吃到的量已经极少,除了家长特别要求不能提供这类食物的孩子外,我们便将小楷的汉堡一人一口的吃完。
吃点心的时间,阿姨帮我们把老师准备的有机玉米切成小段后蒸熟,玉米黄成成的放在锅子里,老师看到锅子里的玉米,便做出闻一闻的动作,并且夸张的说:「哇﹗玉米好香喔,我要吃玉米。」我接着问另一位老师:「李老师,你要不要吃玉米。」李老师走过来,看看玉米后便也做出闻一闻,并以夸张的口气说:「好好吃喔,我要吃玉米。」这时候,我便问李老师:「李老师,你有没有小气鬼?小气鬼的人,我就不要请他吃玉米了。」李老师立刻回答:「我昨天有请阿姨吃香蕉,刚才也有请雯雯吃饼干,我没有小气鬼,我可以吃玉米,林老师,请我吃玉米好不好?」我也随之回答:「你好棒,你没有小气鬼,我要请你吃玉米。」李老师拿起锅子里的一小段玉米后,立即示范:「谢谢林老师。」我也立即响应:「不客气。」我接着再问阿姨:「阿姨,你要不要吃玉米?」阿姨当然也大声的说:「我要吃玉米,谢谢老师。」老师立即也响应阿姨:「你好棒,我要请你吃玉米喔。」就这样,我们大人一来一往的言语互动过程就在孩子的面前穿来梭去,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没多久,婷婷的妈妈牵着婷婷进来,手中还端拿着一盒已经切好的哈密瓜,婷婷一进来,老师看到一盒哈密瓜,便问婷婷:「你要不要请我吃?」婷婷用力的点头,并说:「好啊﹗」老师立即转身告诉小楷:「你看,婷婷都要请老师吃哈密瓜,婷婷都没有小气鬼。」老师问婷婷:「你的哈密瓜要不要请小楷吃?」婷婷仍然用力的点头,并清楚的响应:「好啊﹗」老师立刻予以肯定,并告诉婷婷:「你好棒,都没有小气鬼,会请大家吃哈密瓜。」于是老师再问小楷:「你的汉堡请婷停吃一小块好不好?」小楷这时候带着微笑点头说好,于是老师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出好棒、没有小气鬼了、这样我才会请你吃玉米…..等语言内容。
中午时候,小楷留在学校用餐,实习老师问小楷:「小楷,今天中午你要不要吃饭?」小楷回答:「要啊。」实习老师再问:「你今天有没有小气鬼,小气鬼我就不帮你盛饭。」小楷就回答:「我的汉堡有给李老师吃,也有给婷婷和雯雯。」实习老师则回应:「好﹗你没有小气鬼,中午老师也帮你盛饭,好不好?」
下午睡醒午觉,外籍陪读阿姨从雯雯的书包里拿出一包高纤的小点心,雯雯一边享用,老师便轮流跟雯雯要一个、要两个,袋子里还有一些些,老师便跟雯雯说:「剩下一点点,我们留给小楷吃,好不好?」雯雯也点头,以吃力而沙哑的声音回答:「好﹗」老师便将剩余高纤小点心连同袋子放在雯雯的桌子上,当小楷睡醒时,雯雯立即拿起桌子上的袋子,走向小楷,并大声的用力叫出:「楷﹗」老师非常清楚雯雯是要请小楷一起享用自己带来的小点心,只是无法清楚的以完整的句子表达。当小楷也上完厕所,坐在座位上,准备食用雯雯提供的小点心时,老师也用语言告诉小楷:「你看,你早上有请雯雯吃汉堡,没有小气鬼,现在雯雯也要请你吃饼干,赶快跟雯雯说谢谢。」小楷随之大声的说:「雯雯谢谢。」老师见到孩子们间的互动,借着机会告诉小楷:「以后有东西要请大家吃,你看,你早上请雯雯吃汉堡,现在雯雯请你吃饼干,多好﹗以后有东西要请大家吃,请老师吃,请阿姨吃,请小朋友吃,好不好?」小楷一边吃着雯雯给的小点心,一边点头回应老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孩子建立一种习惯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如果透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加以大人在行为处理的过程中,施用一点小技巧,就能让孩子学习到正确的行为与规范,但是,大人的默契和示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