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训练与早期教育(二)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措施,能使 6 岁以前发现的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儿童有望在学龄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早期干预的主要范围是儿童的五大行为领域:
在运动方面 ,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这些运动都可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性,促进大脑的发育。
在语言方面, 包括语言理解、发音和表达。
在认知方面, 包括视觉认知,如辨别颜色;听觉认知,如辨别声音;触觉认知,如感受冷热;常识认知:如对数字、大小、长短、上下、颜色等的理解和认识。
在生活自理方面 ,包括训练他们自己洗脸、洗手、刷牙、穿衣、穿鞋等基本的生活能力。
在社会交际方面 ,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纠正与他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怪叫、冲撞等;进行社会交往的培养,使其学会与外界沟通,回归社会。
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了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 好的方向 " 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是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的,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由此,他们将终身成为家庭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
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干预工程。训练不同于服药或手术,一个疗程或一个手术后即可明显康复。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训练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几乎在他们成长的全部阶段都需要伴随有训练矫治,因此家长首先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方法,就会发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您以前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具备了以前认为不可能具备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会愈好。一旦孩子被诊断(或怀疑性诊断)为有 " 孤独症倾向 " ,就要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被证明唯一有效的矫治途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患孤独症的孩子多在三岁左右被确诊,同时也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 "3 — 6 岁 " 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最佳训练期。实验证明:孤独症儿童若在学龄前经过训练,他们的智商可以提高十二点!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的有关研究工作于 1991 年证实了这一点。这一研究甚至表明,孤独症儿童学前阶段接受训练后智力发展的潜力,超过了正常儿童,因为研究中同样接受学前训练的正常儿童,虽然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几乎不会发生智商的变化。这个测试结果,证明了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并说明 3 — 6 岁是关键期。但许多个案也证实,即使是超过这一年龄阶段,方法正确的训练也会使患儿有很大改善,放弃训练矫治,孩子的状况只会愈来愈差。所以专家告诫每一位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和矫治,只要开始就不会太迟!
5-8个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
5个月的宝宝更加强壮,更加活泼。趴着时,宝宝可以用双臂撑起上身,伸长脖子看周围的世界发#p#分页标题#e#生了什么;坐着时,宝宝用手支撑着床面,头和身体还有些前倾;躺着时,宝宝喜欢抓住自己的小脚丫,然后把它放进嘴里。到6个月时,宝宝已经能够熟练地翻身;每次爸爸扶着他的掖下,他就借劲蹬着两条小腿不停地上下跳跃。宝宝已经有了移动自己身体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