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因素(十五)
一次检查不宜过长,以免过度疲劳。需要说明的是,不少小儿的行为问题并不是一次检查即可诊断,有时需要二次或更多次的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一般情况 生长发育情况与年龄是否相称,检查时的表现情况(安静、呆滞、活泼、爱动、无拘无束、笨拙、思想感情的表达等)。生活自理情况是否与年龄相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紧张、违拗、易哭闹,有无攻击行为、自伤等情况。
2.意识状况 注意意识水平,有无自我意识及环境意识障碍。
3.感知觉有无错觉或幻觉(种类、性质、内容),在儿童期应特别注意其幻觉是否带有幻想性质。
4.思维和语言语言是否清晰(不清、流畅、口吃、语言阻塞)、讲话的音量大小,话多话少,甚至缄语。
语言的条理性,反映了思维的逻辑性。故要注意小儿的语言是否有思维破裂,所答非所问、莫知所云。讲话内容能否被人理解,有无自言自语现象。
注意有无幻想或妄想,如被害妄想、自责妄想、疑病妄想、夸大妄想(认为自己了不起,发明了什么,或当了什么干部)、关系妄想(认为别人在议论他)。
5.注意力和记忆力。
6。智力 一般通过观察和询问即可大体了解小儿的智力水平,但较为准确的检查则有赖于各种量表的应用(见后)。
7.情感 要了解小儿平时主要情感的倾向性是什么:情感适度、抑郁、淡漠、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易激惹、幼稚、欣快等。了解情感的协调性与稳定性,情感与内心体验是否一致,与外界环境是否协调。有无哭闹无常、强制性哭笑等病理性激情发作。
8.行为表现 注意特殊姿势的存在,有无刻板动作,不随意动作、多动不安、兴奋吵闹、呆坐呆立等。
9.自知力 患儿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完整自知力的表现是:能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并迫切要求治疗.对一些症状和病因能进行分析认识。
行为测试及量表
行为量表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与临床观察相配合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行为量表有很多种,用途各异;另外,量表不能代替医生的临床观察。医生要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检查对象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不同的量表。
目前我国尚少自行设计的行为量表,多为国外引进的,由于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少项目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仅可供参考应用。
(一)康奈尔(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症状问卷(PSQ)和教师评定量表(TRS)。该量表在美国颇为常用,已广泛用于行为及发育儿科学、儿童精神病学及儿童神经病学等领域。 1.康奈尔父母症状问卷共48个需要父母回答的问题。应用前首先向父母解释问卷的使用方法,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如实地准确地填写。每个项目(问题)均采用四级记分:即“完全没有”(记0分),“有一点”(记1分),“问题较严重或经常出现”(记2分),“很严重”(记3分)。
本量表经过因素分析处理可测出6个方面的问题,即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6个分量表各有自己的项目,例如多动指数与问题4、7、11、13、14、25、31、33、37、38有关,焦虑与问题12、16、24、47有关;学习问题与问题10、25、31、37有关。根据量表各有关问题得分的总和除以问题的数目,即为各有关分量表的得分。如多动指数与上述的10个问题有关。10个问题的总分除以10即为患儿的多动指数。根据统计研究,如多动指数平均分数高于1.5即提示多动症(见附一)。
2、康奈尔教师评论定量表共28个问题,各问题的记分同样分为0、1、2、3四个分级。经因素分析本量表可分为5个方面的问题: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多动、人际关系(社会-合作)较为重要的多动与问题l、5、7、8、10、11、14、15、21、26有关,多动指数的计算方法同PSQ,如指数高于1.5,提示有多动的可能(见附二)。
(二)Achenb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l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该量表也是西方国家常用行为量表。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七大项目,归成3个主要分量表;第二部分有113个项目,经因素分析归成9方面的内容。适用于4-16岁儿童。此量表内容较多,用法复杂,此量表在我国尚未普遍应用。
(三)儿童家庭环境量表(Home量表)该量表主要观察环境因素对小儿行为的影响。0-3岁小儿共45个项目分6个分量表(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母亲约束的程度、关于环境、玩具的种类和多少,物质需要的满足,刺激多样化的程度)。3-6岁小儿85个项目,有8个分量表。本量表的特点是,要求检查者深入家庭,了解家庭,接触养育小儿的人。量表的1/3需通过接触才能评价得分。本量表尚未在我国展开应用。
(四)儿童学习行为问卷 此量表是由北医精神病研究所儿童精神卫生组将英国常用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美国常用的Conners症状简化量表,结合我国文化背景而设计的,目的是对儿童多动症提供诊断上的参考,也可供疗效评价之用。
问卷共分4部分内容:①注意力不集中;⑦注意力短暂;②活动过多;①情绪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好。按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影响的大小,以0、l、2、3、4五级评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至少半年的总情况作出评价,填好评分。以9分为阳性低度报分(见附三)。
(五)气质测量大体上有三种,即问卷、谈话和观察三种方式。目前国外有适合4-8个月、1-3岁,3-7岁,8-12岁的儿童气质问卷,这些问卷均由父母填写。
谈话法和观察法费时费力。需相当的儿科行为专业基础,但所得结果详尽可靠。
(六)画人试验 可通过所绘人物的自学成才动了解人的某种心理倾向、情绪、智力及视觉运动能力等。方法是给小儿一张32开空白纸,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求父母不要在场。指导语为:请小朋友画一个完整的人,什么人都可画,但不要画飞机或动物、画完后要问小儿:“你画完了吗?如果还想画,还可以再画”,并问:“这是个故事吗?”如果小儿讲出故事情节则记下来,以便分析时参考。
评价方法:对画像特点进行分析,如画面部位的比例、面部表情、人体各部分的连接、线条特点、人体姿势、手臂位置、衣饰的描画及背景等,是否有省略、遗漏、增添、强化某一部分,并给予特别的解释等。从这些特点中可以了解患儿对人体形态的看法、态度、内心矛盾、冲突等。如小儿生活发生了改变,图画也能发生改变。因此,对图像的分析须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画人试验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人像图形的解释需要有较熟练的临床技术和临床经验,并要以高度负责的谨慎态度进行分析,否则会做出错误的解释而失去诊断价值。
心理测试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注意、人的记忆、想象、思维、语言能力、意志和情感活动以及气质与品格表现等,都属心理现象,对这一切能力或现象的测验统称为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最常用于检出智能迟缓和情绪紊乱,过失及其它行为异常的人。也较广泛用于教育、专业及职业咨询时。
心理测验种类繁多,按所要估量的能力或特征,心理测验大体上分为一般智能水平测验、各种单项能力测验及品格测验等三类。按精确程度分为诊断性的(可计算智商)和筛选性的(用以筛出异常或可疑异常者,对异常的程度不予诊断)。
(一)一般智能测验常用的有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等。而丹佛发育筛选试验(DDST)、盖塞尔发育量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McCarthy儿童能力量表等,因其测验项目偏重于运动能力,对将来智能水平的预测准确性不高。本节不予介绍,可参考有关书籍。
1.韦氏学前及入学儿童智能量表(Wechsles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s of intelligence,WPPSl)适应年龄为4-6各岁,整套测验项目分为词语性和操作性两大类。词语类有常识、词汇释义、算术、类同及理解5个分测验,以语句背诵作为补充测验。操作类有动物房、图画补缺、迷宫、几何图形描绘、拼木块图案等5个分测验,以动物房复试作为补充。两类测验分别产生词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并由此产生总智商(离差智商)。
2.韦氏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ISC-R)本量表供6.5岁-16.5岁儿童之用。词语分测验包括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5组(以复读数字供代替或补充用)。操作性分测验包括图画填缺、图片排列、拼积木图案、图象组合、数字-符号译码(以迷宫供代替或补充用)。
本测验评分基本上与WPPSI相同。词语智商与操作智商相差11-12分或更多有显著意义,宜作进一步检查。
韦氏智测各分测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见表14。
表14-1 韦氏智测各分测内容及意义
分验测名称 意 义
词语量表 常识 (information)理解 (comprehension)算术 (arithmetic)类同 (similarities)背数 (digit span)词汇 (vocabulary) 知识的保持和广度实际知识与理解、判断能力计算与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与机械记忆能力词汇知识的广度
操作量表 译码 (digif symbol)填图 (picture completion)积木图案 (block design)图片排列 (picture arrangement)图象组合 (object assembly) 用符号代替数字的书写能力视觉记忆及视觉理解能力视觉分析与综合能力,视觉与动作的协调能力对社会情景的理解能力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韦氏智测采用的离差智商(deviation IQ)是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它表示被测对象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每个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1Q),标准差为15,这是依据测验的分数的常态分布确定的。因此,韦氏智力量表中的IQ,实际上不是一个商数。当被测验对象的IQ为100时,表示他属于中等智力,如115,则高于一般人的智力。相反,如IQ是85,表示他低于一般人的智力。其智力等级划分见表14-2。
14-2 韦氏智测智力等级划分及比例
智力等级 IQ范围 百分比
非常优秀优秀聪明中等愚钝临界状态智力缺陷轻度智力缺陷中度智力缺陷重度智力缺陷极重度智力缺陷 >130120~129110~11990~10980~8970~79<7055~6940~5425~39<24 2.26.716.150.016.16.72.2
3.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智能量表 此量表是斯坦福-西蒙量表在美国经过4次修改和重新标准化而成。供2.5~18岁用。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2~5岁每半岁一组,6~14岁每岁一组。每年龄组有6项测验,5岁前每通过1项智龄按1个月计算,6~14岁以2个月为计算单位。15~18岁另有计算标准。幼儿测验主要利用形象化工具,对年长儿及青少年则有较多的词语项目,测验词汇、句、数字的记忆及思考能力等。
测验时先从与估计水平相当的年龄组项目开始,如果全组项目通过,则按顺序往下进行,直至一组项目全部失败为止即为顶限。如开始的第一组不能全部通过,则重新从上一组项目开始,直至达全部通过为止,然后再往下进行,如上述。
评分时以全组项目通过的那个年龄组为基础龄,加上后面各组中通过的项目所得月龄(如6岁项目每项计作2个月,通过3项得6个月)之总和即为智龄数。
4.图片词汇试验 主要用于行动不便儿童智能的测验,例如脑性瘫痪者,这类儿童的运动障碍常使他们不能做出词语性或书写性应答,故采用不需要语言表达的试验较为合适。
Pcabody图片词汇试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PPVT)共有150张图片, 每张有4个不同的图画,要求受试者在听到(或看到)一个词时,即用手或点头示意,指出与该词意义相符的1张画,每答对一词得1分。图片是按其表达的词义由易到难先后排列的。试验从估计符号小儿年龄水平的一张开始,接着必须连续通过4张,否则往前复试。直至连续通过4张时,头一张即为基线,然后再往后进行,直至8张中有6张错误时结束。基础的张数加上基线后通过的张数,即为初分总数。从指导手册可从初分查得智龄、智商及百分位数。
图片测验受文化影响较大,此试验可用于评价一般智能及学习能力,尤适于有语言障碍的儿童。一般认为.该试验最适宜于评价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
5.入学合格测验50项 入学合格是指初入小学学习所需要的那些技能、知识、概念及其特征等已达到入学后可以接受教育的适当水平。该试验是从美国引入,经两次修订后已适合我国的儿童情况。50个项目,包括自我意识、非环境性定向(身体部位)、偏利性、记忆、视感知及眼于协调、知识(形状、动物名、颜色)、联系与抽象(分类)、听觉与语言理解、运动、说话流利程度以及情绪特点等。
测验方法简单,每通过一项记1分。6岁儿童入学标准大概如下:32分以下不具备入学能力。32分以上可入学,但35分以下者学习可能有困难,45分以上可望学习优良。
如作为一般性筛查.以下所列不同年龄的异常及可疑分数界限可供参考:
年龄(岁): 4 4.5 5 5.5 6 6.5 7
分数:异常:<15 <19 <24 <28 <32 <34 <34
可疑:15-22 19-25 24-29 28-33 32-36 34-37 34-37
(二)单项能力测验 对儿童单项能力的评价,其测验方法繁多。如学习能力的测验、感知一运动测验、注意测验、记忆测验、语言检查、思维障碍测定等。
(三)Halstend-Reitan儿童神经心理成套测验共两种.一种为9-14岁儿童用,一种为5-8岁儿童用。在我国已有初步常模供参考应用。本量表内容繁多,有十多个分测验.如侧性优势检查、握力检查、失语检查、感知觉检查、范畴测验、图画配对测验、个别操作测验、色形测验、触摸操作测验、前进测验、渐进测验、敲击试验、靶测验等。因此它是一个成套的心理行为测试。
该测验是鉴定脑-行为障碍病人的一种较可靠的心理测验工具。测验结果有助于诊断脑病变伪情况:弥漫性还是局部性,稳定的还是变化的,并以此进行定位诊断。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评定脑与行为的关系。
试验所用工具较简单,技术操作也不够复杂,对患儿无损害,结果比较可靠。唯由于测试项目较多,一次检查耗时较长,不合作小儿难以坚持;另外,所得结果的处理也较复杂,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康奈尔父母症状问题
共 48题
共 48题 0 1 2 3
1. 撕扯东西(包括指甲、手指、头发、衣服等)
2. 顶撞大人,言语行为冒失,不礼貌
3. 与小朋友、同学合不来
4. 容易生气、冲动、激惹
5. 做事喜独拦把持、操纵
6. 吸吮和咀嚼(拇指、衣服、毯子等)
7. 容易哭或常常哭
8. 容易被激怒
9. 喜欢空想
10. 学习有困难
11. 好象有什么事,总觉得“局促不安”
12. 对生人、新地方、新情况害怕,怕上学
13. 不安静,常常十分活跃、顽皮
14. 好破坏物品
15. 说慌或说些无中生有的事
16. 害羞
17. 容易闯祸、闹事
18. 语言有问题,如说话幼稚、口吃、难理解
19. 不承认错误或责怪他人
20. 好争吵
21. 好生闷气
22. 自行拿父母的钱或他人的钱或物品
23. 不听话、不服从,虽然做了但常常抱怨
24. 较其他人更怕孤独、疾病、死亡
25. 做事有始无终
26. 容易感到受了伤害,委屈了自己
27. 霸道、欺弱
28. 重重复复地做同一件事
29. 残酷无情
30. 行为幼稚(自己能做的事也要别人做,好纠缠大人,反复地要大人做保证)
31. 容易分心,注意短暂
32. 头痛
33. 情绪变化很快、很激烈
34. 对规则或约束不喜欢或不遵守
35. 好打架
36. 与兄弟姐妹相处不好
37. 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易受挫折
38. 打扰其他的儿童
39. 总是不高兴
40. 饮食问题(食欲不好,边吃边玩)
41. 肚子痛
42. 睡眠问题(不易入睡,起床太早,半夜起床)
43. 这里痛那里痛
44. 呕吐或恶心
45. 在家中总觉得受了骗
46. 说大话、好吹牛、自吹自擂
47. 常假想自己受到威胁
48. 排便问题(常腹泻、便秘、排便习惯不规则)
小儿早期教养
婴幼儿教养即3岁前小儿的教养,又称小儿早期教养,简称早教,亦称之为学前教育。
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对婴幼儿教养的概念说法不一,目前有如下三种看法:
(一)指小儿出生-三岁 在这关键的年龄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结合个体差异,进行略微超前的训练,使小儿感知觉、动作、语言、思维、记忆及想象力等不断发生和发展,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智能发展。
(二)指胎儿到三岁小儿,其它同上。
(三)指胎儿到七岁小儿,其它同上。
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小儿生来即有特殊的能力,但表面看不出来,此称为潜在能力,简称潜能也叫天赋,它与脑结构有关。
正常人脑结构的生物遗传性有共同性。如脑重量1.5kg左右,神经细胞约140亿个左右,通常只有一部分活动,而大多数处于轮替休息状态,可见潜能是非常大的,而潜能的大小只能决定能力发展的限度,而不等于能力的大小。例如一个人潜能100分,那么能力表现可能只有50分,而另一个人潜能只有70分,发掘4/5则表现能力达6分。因此说一个人能力大小不完全决定遗传和天赋条件,而与出生后的环境和教养有关。所以早期教养的意义,不在于知识量的提高积累,而在于潜能的挖掘。因此,适当教养引导,让小儿多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对今后的学习能力大有好处。
第一节 婴幼儿教养的任务、原则及注意事项
[任务]为了使小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新一代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需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小儿抵抗力,提高小儿健康水平,促进身心正常发展。
(二)要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的知识。
(三)要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的教养。
(四)要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观。
[原则]
(一)教养工作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集体教养和个别教养相结合。
(二)教养任务与保护措施相结合,通过一日生活制度中每一个环节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发展社交关系、有关动作、语言和认识能力等。
(三)以小儿为中心做到有组织的活动相个别活动相结合,动静结合,室内外活动相结合。所有的活动要在专人负责和相互配合下进行。
(四)教养内容与方式应符合小儿神经、心理与体格发育的规律,并充分注意和利用小儿的直观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坚持启发、诱导和正面教养。
(五)成人应做小儿的榜样,要爱护和尊重小儿,态度要亲切,动作轻柔,方法一致。
(六)准备充足的玩具、教具、运动设备,使小儿情绪愉快。
[注意事项]
(一)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教养,以神经-精神发育为标准,略微超前地进行训练。
(二)成人关心小儿、尊重小儿是做好教养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亲切、安详。
(三)教养方法应保持恒定不变,经常重复某一条件,会使小儿形成条件反射。
(四)成人提出的要求应是小儿力所能及的。
(五)成人的言行应该是小儿的表率,因为成人的仪表、言谈、举止对小儿都有深刻的影响。
(六)成人对小儿教育方法必须一致,无论家庭成员之间,托儿所工作人员之间都必须协调一致。以使小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
(七)在教养过程中,禁止若干个“不可以”的命令重复出现,否则大脑皮层会出现许多次抑制过程,造成神经细胞的工作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