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与治疗1: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 Diss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在学术界最早对学习障碍进行界定的是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他于1936年提出了学习无能的概念。目前,对学习障碍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
1、学习无能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展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盲、聋感觉障碍和智力障碍(柯克,1963)。
2、学习障碍是个体在涉及理解或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语言)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出现的失常。这种失常可能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不足……但不包括由视觉、听觉或运动系统缺陷,智力落后,情绪失常或由环境、文化或经济状况引起的学习问题(美国联邦教育署,1977)。
3、学习障碍是指一组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失常,表现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美国全国学习障碍委员会,1981)。
一般而言,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知觉缺陷、脑损伤、轻度脑功能失调等原因造成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学业成就与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学习障碍在儿童教育中是一个常见的难题,一般认为学习障碍儿童可占到学生总数的5%~10%。
二、学习障碍的类型
根据学习障碍心理特点和能力特征,可以把学习障碍划分我不同的类型。
几种有代表性的类型划分如下:
1、柯克等人(1984)提出学习障碍有两种类型: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习性学习障碍。发展性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达到学业目标的基本学习能力产生障碍,这些学业目标是指注意、记忆、知觉、思维和口语等技能;学习性学习障碍是指那些通过学校学习获得的能力出现障碍,这些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算术、书写、拼音和写作。
2、明克尼(1984)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学习障碍的四种类型。
第一型(33%),言语技能一般,序列和空间能力缺乏,概念能力较强,独立性较差和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型(10%),算术和图形排列及一般能力较好,学习成绩较差,在教师评价的行为量表中排名较低,在学校中行为表现比较自私,攻击性较强,注意力很不集中;
第三型(47%),概念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学习成绩中等,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较外向;
第四型(10%),学习成绩中等,言语能力中等,序列和空间能力缺乏。
3、按学习障碍的表现可以划分为书写障碍、阅读障碍和数学障碍。
书写障碍:这类孩子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写字多一撇少一画,经常把答案写错,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睛可能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考试时甚至可能把整个题丢掉。
书写障碍的原因可能是儿童的视知觉分辨率和视知觉记忆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容易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误解,认为他们学习态度不好,必须给予惩罚。书写障碍最好通过相关的视知觉训练进行矫正。
阅读障碍: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提笔忘字,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巴,阅读速度特别慢。他们认字时可能把字当作一个没有意义和语音的图形来记,死记硬背,阅读时不能自动地把字转换为语音,所以阅读速度慢,耗费的精力很大,也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地阅读,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上出现困难。
数学障碍:这类孩子在数学计算和数量概念的理解上有困难,空间推理较差,难以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数学或物理题。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象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
三、学习障碍的诊断
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应包括以下方面:
1、医学诊断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史、病史进行了解,并对其进行神经科、眼科和耳科检查,以诊断可能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
2、教育诊断
主要是了解儿童在学业方面存在那些障碍,如总体学业水平低还是读、写、算等某一方面存在障碍。
3、心理诊断
使用心理测验量表,以对儿童作出恰当的评估。日本学者上野一彦提出了“行动检查法”。
行动检查法把学习障碍儿童容易表现的行动特性分为8个大项目和30个小项目。
(一)活动水平异常
1、不镇静、不能安稳。
2、意外行为(采取种种没完没了的行为)。
3、无精打采、动作迟钝、心不在焉。
(二)分心状态
4、只能在短时间内把注意集中于一种事物。
5、极易因周围的微小响动而分散注意力。
6、与人交谈时不正视对方。
(三)协调运动的困难
7、手脚笨拙(使用剪刀、扣解纽扣、系带子等)。
8、不能很好地跷脚或单脚站立。
9、走路或跑步时手足动作不自然(动作不灵活、不流畅)。
10、善于全身性的协调运动(球类、跳绳、跳箱、体操等)。
(四)对环境的适应困难
11、常常出现突发性行为(突然打人、乱喊乱叫)。
12、对危险的动作满不在乎(乱扔东西、坐在桌子或柜子上、往窗外跳)。
13、一接触新的环境或刺激多的环境(换教室或初次去的场所),立刻乱碰他人或物品,安静不下来。
(五)情绪的不稳定性
14、乱蹦乱跳,一旦说话便没完没了(狂笑、接连不断地说话)。
15、容易紧张,有一点动静便惊慌失措。
16、面对生人能若无其事地交谈(出乎意料的亲昵或毫不胆怯的态度)。
17、任性行为多,往往离群索居(拿人家东西,打架多)。
18、有发作性症状(抽搐、频繁地眨眼、眩晕等)。
(六)固执性
19、反复做同一动作(触摸或叩击身体的某一部位)总是触、咬、玩弄某一种物件(橡皮、铅笔等)。
20、长时间地玩同一种游戏(搭积木、滑车、玩砂、戏水等)。
21、拘泥于同一话题,反复提问。
(七)认知障碍
22、不能形成左右概念(不明白左侧右侧,向左向右)。
23、不能形成时间概念(昨天、明天、今天、后天等往往搞错)。
24、不明白场所和位置(路线、桌子和柜子的位置等)。
25、不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
(八)语言发展迟缓
26、说话难以听懂(语言含混,说得快,怪调高叫)。
27、朗读结结巴巴(破字破句、信口开河、漏读、拖音等)。
28、与同年级学生相比,不善于抓住课文大意(分段、概括)。
29、不善于书写(字迹潦草难认,错别字、脱漏字多)。
30、作文时语法错误多。
根据以上项目对照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在每个项目上“经常表现”计2分,“有时表现”计1分,“几乎不表现”计0分。计分时将小项目得分按每个大项目进行合计,得到大项目分和总分。以下两种情况都可判断儿童可能存在学习障碍:(1)8个大项目中,2分以上的大项目在6个以上;(2)8个大项目转换,2分以上的大项目为4或5个,总分在20分以上。
四、学习障碍的成因
目前,对学习障碍的成因,尚无确切的定论,一般认为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学习障碍。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指出,在学习障碍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者近亲中,同样表现为学业困难的比率比较高。
2、脑功能失调和脑功能损伤
胎儿期、出生前后的轻度脑功能损伤可能是引起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有些研究者从生理的、医学的角度认为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是大脑器质性损伤的结果或轻微的脑功能失调。
3、感觉统合失调
美国南加州大学珍·爱尔丝博士(1969)提出感觉统合的观点。她认为学龄儿童总体中大约有5% ~10%,其感觉统合功能有相当程度的缺陷,因而产生学习障碍或情绪困扰、行为反常等问题。
4、环境因素
很多学者指出,环境因素不是学习障碍的一个直接引发因素,却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
缺乏母爱或其他人的照料,早年缺乏各种环境刺激和教育,营养不良,以及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等都有可能引发学习障碍。
(2)环境污染
含铅汽油、汽车尾气等可使孕期妇女、婴儿、儿童的铅摄入过多。研究表明,铅能影响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思维紊乱。
(3)食品问题
食品滥用添加剂有可能造成儿童注意力障碍,最终导致学习障碍。如味精的过量摄入会影响到中枢系统,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亢奋,从而导致小儿多动、精力涣散。
五、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正
(一)学习障碍的预防
根据对学习障碍成瘾的分析,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避免可能造成大脑损伤的因素,如在出生时避免助产器具对胎儿大脑的损伤,不要让胎儿缺氧时间过长。出生后,应避免大脑遭受意外伤害。
2、避免环境污染的影响,为孕妇和儿童尽可能创造一个远离污染的环境。
3、注意食品卫生,尽量多吃一些自然的食品,在选购食品时应多注意食品的保质期以及各种添加剂的含量。争取购买原料自己做饭。
(二)学习障碍的矫正
学习障碍一般是可以得到矫正的。学习障碍发现得越早,矫正的效果也越好。学习障碍的矫正可以分为活动矫正和药物治疗。
1、活动矫正
(1)美国学者罗伯特·威廉于1969年发表了专著《学习障碍的矫正》,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治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主张通过儿童的大肌肉运动、感觉动作统合、知觉-动作技能、社会性技能等方面进行矫正。
(2)美国南加州大学珍·爱尔丝博士1969年提出用感觉统合训练矫治儿童学习障碍。可以用小滑板、大笼球、旋转浴盆等教具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3)台湾中华学习障碍协会理事长刘弘白博士(1989)主张逐步训练学习障碍儿童的方向感、韵律感、平衡感、速度感和听觉能力、视知觉能力等,进而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基本学习能力。
2、药物治疗
一般采用兴奋剂利他林。但是许多研究和临床证实药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学习障碍,只能暂时性改善症状。所以,现在更多地采用活动治疗或心理治疗来矫治学习障碍。#p#分页标题#e#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与治疗2:智力障碍
一、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又叫智力残疾、智能不足、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精神发育不全。对于智力障碍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也不一样,一般是指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明显落后和适应生活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心理障碍。
对于智力障碍,在理解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⑴智力障碍患者的智力明显落后是指其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两个标准差,即在斯坦福—比奈测验中智商低于68的儿童和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中智商低于70的儿童才被怀疑为智力障碍儿童。⑵智力障碍患者在行为上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缺乏正常的自理能力。⑶发育期是指0~18岁。
关于智力障碍患者的比例,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大约我1%~3%。据我国1990年全国普查显示,我国智力障碍患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1.3%。男孩患智力障碍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孩,其比例在1.5∶1~1.8∶1之间。
二、智力障碍的表现
智力障碍患者最明显的表现有两个,一是智力落后,二是适应生活能力不足,但实际上,智力障碍往往意味着患者整个心理过程的障碍。
(一)感知觉方面
智力障碍患者的感知觉能力较常人为低,其程度与智力障碍的程度成正比。智力障碍严重者感知觉既迟钝,又经常倒错。他们不能分辨刺激物,食而不知其味;对于颜色,可能就像幼儿一样只能辨认红色;听觉不但不及正常儿童灵敏、迅速,而且听觉分化程度也很低;痛觉迟钝,往往受伤而感觉不到疼痛,即使是生病时也较少表现出不适感。有些智力障碍者可能追求强烈刺激,如痛觉刺激,因此会出现自伤自残行为。轻度智力障碍者的感知障碍较轻,但视觉及听觉的敏锐性不如常人,尤其视知觉缓慢、迟钝,对于环境中的细小变化,事物间的微小差别,则不能精确及时地察觉,给人以鲁钝笨拙之感。
(二)记忆方面
较轻的智力障碍并不影响其记忆能力,但由于兴趣范围的狭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理解力的缺陷,使得这些儿童在记忆方面表现落后,无论识记直观材料或是文字材料,速度均很缓慢,再现不准确,遗忘却很快。智力障碍严重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极差,其学习速度十分缓慢,只有在极其耐心和适当的训练之下,才会学到与人交往的技能,或掌握一些简单的语句。
(三)思维方面
重度智力障碍者几乎全部丧失了思维能力。轻度患者对于事物的认识比较简单,其特点是受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的束缚,多集中于具体事物或感觉表象上,不能理解表象背后的本质特点。他们只有把各种事物同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时,才会理解其意义。智力障碍患者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往往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维,思维活动经常半途而废。
(四)情感方面
轻度智力障碍者的情绪反应基本正常,但一般只能表现出一些较原始而简单的情绪,缺乏复杂、高级的情感。在情绪情感的表达上,常常采用粗俗、简单的方式;极重度者的情绪反应则表现为表情愚蠢不辨亲疏,受刺激时只知道发怒、叫喊,或者情绪倒错,哭笑不止。有些中度智力迟滞者的情绪易波动,喜怒无常,嬉笑不定,容易冲动,有时会暴怒,常会因一些微小事情而无缘无故地情绪激动。
(五)行为方面
智力障碍患者经常表现得很固执、刻板和墨守成规。他们行为呆板,对外界事物缺乏好奇心,遇事缺乏灵活性,思维呆板,不会变通。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估计过高;他们喜欢别人的夸奖。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极差,缺乏自制力,容易轻信别人,故常会被人利用而进行犯罪行为,如被教唆去偷窃、放火、攻击别人,但由于其行动幼稚、笨拙,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又极易被人发现。
研究人员从适应行为(成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对智力障碍儿童在各阶段的表现作了总结,如下表所示:
不同年龄阶段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状况
|
学龄前(0~6岁) |
学龄期(6~21岁) |
成年期(21岁以上) |
|
成熟和发育领域 |
训练和教育的效果 |
社会责任感及职业表现 |
极重度智力障碍 |
总体落后,感知运动领域能力较差,需要监护 |
不能在生活自理训练中受益,需要监护 |
某些运动能力及言语得到发展,不能自理,需要完全的看护和监督 |
重度智力障碍 |
运动发展很差,言语能力有限,一般来说不能从生活自理训练中受益,交流能力极差甚至没有言语能力 |
会说话和学习交流,通过训练能养成一般的健康习惯,能从系统的健康习惯训练中受益 |
在充分监护下能做到部分生活自理,能发展一些低限度的自我保护机能 |
中度智力障碍 |
会说话和学习交流,社会意识很差,运动发展到相当不错的程度,只能从某些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中受益,需中等程度的监护 |
通过特殊教育,到青年晚期大致能学会四年级的课程 |
在技术性不强的岗位上能做到半自理,即使在很轻微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下也需要监护和指导 |
轻度智力障碍 |
能发展社交技能和交流技能,感知领域的发展有些迟缓,较晚才会与同龄之间表现出差异 |
到青年晚期只能学会六年级的课程,不能学会普通中学课程,在中学阶段特别需要特殊教育 |
在恰当的教育下足以胜任一般社交和职业环境,在严肃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需要监护 |
三、智力障碍的诊断
智力的正常与否,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对智力障碍的诊断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绝不可草率行事。在诊断时,要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判断标准也要多元化。
(一)诊断标准
根据智力障碍的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将智力障碍分为四级,即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以下简称CCMD)对这四级智力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1)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约9~12岁;
(2)学习成绩差(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经常不及格或留级)或工作能力差(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手工劳动);
(3)能自理生活;
(4)无明显言语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延迟。
2、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1)智商在35~49之间,心理年龄约6~9岁;
(2)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可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可从事简单劳动,但质量低,效率差;
(3)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但需督促、帮助;
(4)可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
3、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1)智商在20~34之间,心理年龄约为3~6岁;
(2)表现显著的运动损害或其他相关的缺陷,不能学习和劳动;
(3)生活不能自理;
(4)言语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4、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1)智商在20以下,心理年龄约在3岁以下;
(2)社会功能完全丧失,不会逃避危险;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
(4)言语功能丧失。
(二)诊断过程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诊断,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智力测验阶段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阶段。
1、智力测验
心理学的第一份智力测验——比奈智力测验的编制目的就是为了把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分开来。直到今天,智力测验在智力障碍的诊断中仍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经常用到的智力量表有《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适用于0~3岁)、《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适用于4~6.5岁)、《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4~16岁)、《比内—西蒙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
2、社会适应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结果对于判断儿童是否属于智力障碍非常有价值,但智力测验不是万能的,单纯的智力测验结果并不可靠。鉴于此,多数人主张评判智力的高低,除了使用智力量表之外还要加入其他因素作为参考,如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测定可采用《AAMD适应行为量表》、《文兰德社会成熟程度量表》等。
把智力测验结果与社会适应能力测验结果结合起来,综合对儿童的智力状况进行评定,才能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
(三)诊断注意事项
将某个儿童诊断为智力障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结论的做出应该慎之又慎,在诊断时,应该注意到以下5各方面:
1、智力测验应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将测验结果与被试的个案情况下、测试中的行为反应等综合考虑。
2、只有在对被试的适应行为作精细的个别观察,并发现在适应行为缺陷的情况下,才能将儿童诊断为弱智儿童。
3、不能将只是成绩差的儿童诊断为弱智儿童。
4、在对儿童进行诊断时,应设法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设法引起被试对测验的兴趣和信心,让被试信任测验人员。
5、把握好测试的时机,不能在儿童已经疲劳时进行测验,而应在儿童处于最佳精神状态时进行测试。
四、智力障碍的发病机制
智力障碍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一单一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
(一)遗传因素
在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下,染色体发生畸变或基因突变,从而影响染色体上相应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遗传因素具体表现为:
1、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见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比如唐氏综合症儿童,在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个染色体,从而导致智力障碍。
2、遗传代谢性疾病:最典型的是苯丙酮尿症(PKU)。患该病的儿童往往智力低下,言语障碍严重,85%的患者属于重度智力障碍。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既包括出生前的环境,也包括出生后的环境。
1、出生前的环境
孕期感染以病毒感染最为多见,目前认为有5种病原体可直接侵犯胎儿,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或死胎。引起智力障碍的最为常见的两种病原体是风疹和梅毒,它们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影响DNA的复制,阻碍胚胎的发育和器官的形成。胎儿的大脑经常受到侵害,从而导致智力障碍的发生。
有毒物质如铅、汞等都会影响孕妇和胎儿,最终影响胎儿的大脑功能,导致智力低下。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吸烟和酗酒也会影响胎儿的智力。
孕妇在妊娠期间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或者营养不良都会导致孩子的智力低下。
孕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骨盆狭窄、胎儿过大、胎位不正,经产道分娩时采取挤压、吸产、产钳助产等,对胎儿脑部造成损伤或缺氧等,都可导致智力障碍。
另外,孕妇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情绪变化激烈,也会使内分泌失调或紊乱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包括脑发育。
2、出生后的环境
婴儿在发育过程中缺碘、缺锌、铅中毒和大脑缺氧都会损害脑发育,严重者可造成智力残疾。婴幼儿期受到感染(如患有脑炎、脑膜炎)或者脑部受到严重的创伤,往往会造成智力受损。
婴幼儿期如果由于母乳不足、喂养不当、慢性腹泻或呕吐等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会影响智力的发育。
此外,儿童早期的生活环境,早期经验与其智力低下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早期被隔离,缺乏学习、模仿及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其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也必然受影响,有可能表现出某种水平的智力障碍。
五、智力障碍的矫治
(一)智力障碍的预防
为了减少智力障碍的发生,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导致智力障碍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1、避免消极性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智力障碍的成因中,遗传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智力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如婚前体检、禁止近亲结婚以及劝阻那些有遗传疾病或严重精神病的成人结婚和生育。对于大龄产妇,应多利用现代高科技医学手段检验胎儿。
2、避免接触不良的环境
在产前,要为孕妇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环境。孕妇应尽量避免到一些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场所。孕妇在产前要定期检查,注意营养和卫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等。在儿童出生后,要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保证其生活环境的健康。
(二)智力障碍的早期干预
智力障碍产生的病因非常复杂,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诊断、查明病因、及时治疗。
早期干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潜能。早期干预应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
1、训练内容是生活上所需要的,而不是单纯从知识获得角度来考虑。
2、重复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本训练方法,智力障碍儿童更是如此,而且要比正常儿童多几十次或数百次。
3、学习的内容不可过多,先易后难,对较困难的内容可分为有连贯性的小项目,按顺序进行,然后再连成整个的内容。教学时尽量利用图片、实物,便于智力障碍儿童理解。
4、每天坚持定时、定量地学习,以便智力障碍儿童养成学习习惯;每次训练时间不宜长,以10~20分钟为宜;从一个学习项目转到另一个学习项目时,不可求速度,以免智力障碍儿童难以适应;学习环境要安静,不要在学习场所摆放无关物品,以免分心。
5、如果学习认真,应对智力障碍儿童及时进行表扬,并给予一定奖励;经过训练估计患儿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就一定让他自己做。
6、鼓励智力障碍儿童与同伴玩耍,以训练其人际交往技能;要尽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交流的环境,鼓励智力障碍儿童多开口说话。
7、参加教育训练的人员(如老师、父母等),应保持一致,否则智力障碍儿童将会感到无所适从;绝对避免体罚,也不能用过激的言语对待智力障碍儿童。
早期干预的内容按发展顺序包括5个行为领域:
1、大运动,如坐、立、走、跑等。
2、精细动作,如抓握、书写、协调活动等。
3、适应性行为,如视、听、辨别颜色和形状等。
4、言语,如发音、表达、理解等。
5、社会行为,如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技巧等。
(三)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对于确诊为智力障碍的儿童,一般情况下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因为普通的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教学方式等均不适合智力障碍儿童。特殊教育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家庭教育和特殊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家庭教育要从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环境,加强教育训练做起。父母要学会接受现实,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的家庭氛围,保证儿童的基本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对智力障碍儿童要非常有耐心。父母要加强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可能多地使智力障碍儿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父母还要创造机会让智力障碍儿童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
2、特殊学校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一般要进入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一般而言,特殊学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成长。#p#分页标题#e#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与治疗3:多动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简称为儿童多动症,又被称为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障碍障碍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将多动症确定为“注意缺陷障碍”,这表明多动症主要是一种注意障碍。
国外资料显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5%~10%,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3%。多动症儿童男孩远比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的比率高于正常出生儿童。多动症较常见于学前期和小学生群体,多动症的高峰就诊年龄为8~10岁。
目前有研究认为有大约1/3的多动症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或成人期时行为症状自动消失,其余大多数患者仍然会表现出注意缺陷、冲动、社交交往等问题。
二、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多动症儿童一般表现为注意涣散、活动过多、情绪冲动三大特征:
(一)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多动症儿童很容易被环境中的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对所进行的任务往往最多只能保持5~10分钟的注意。注意障碍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二)行为冲动
多动症儿童行为冲动,缺乏思考,往往注意不到危险的存在。行为冲动具体表现为以下6项: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嚷。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三)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是多动症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多动症儿童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多动作,而且这种症状在学前期就表现出来了。上学以后由于纪律要求,多动症状表现得更为突出。活动过多具体表现为以下五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三、多动症的诊断
对多动症的诊断,可以用以下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
(一)美国《精神障碍障碍和统计手册》(DSM—IV—TR)的诊断标准
最新版的《精神障碍障碍和统计手册》(DSM—IV—TR)对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同时符合A、B、C、D四项的儿童极有可能患多动症:
A、具有下列1或2两者之一
1、有以下至少6项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导致明显的不适应,并与发展、发育水平不符:
(1)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于细节上,在学业、工作以及其他的活动中犯粗心的错误。
(2)在维持注意力于一项工作或者活动方面存在困难。
(3)对于别人的直接谈话,看起来似乎没有倾听。
(4)经常不听指示,不能完成学校的作业、家务活动以及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并不是由于逆反心理或者是没能明白指示的内容造成的)。
(5)在组织任务或者活动上经常存在困难。
(6)经常逃避、不喜欢、勉强参加一些持续的脑力活动(如学校作业或者某些家务活动)。
(7)经常丢失一些对于任务或者活动必不可少的东西(如玩具、学校布置的作业、铅笔、书或者工具)。
(8)注意力经常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9)在日常的活动总会经常出现遗忘。
2、有以下至少6项的多动、冲动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导致明显的不适应,并与发展、发育水平不符:
(1)经常手脚乱动,坐立不安,或者在座位上蠕动。
(2)经常在课堂上或其他需要待在座位上的情景下离开座位。
(3)经常在不恰当的时候四处乱跑或上下爬动。
(4)经常不能安静地玩耍或从事某一项娱乐活动。
(5)经常忙忙碌碌。
(6)经常说话过多。
(7)经常在问题尚未问完的时候就抢先报出答案。
(8)经常无法等到轮到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
(9)经常打断其他人的活动(如打断其他人的谈话或游戏)。
B、有一些导致损害的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出现在7岁之前。
C、损害引起的症状在两个或更多地方出现(如在学校以及在家中)。
D、必须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患者在社会性、学业以及工作方面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
E、这种症状并不只是发生在普遍性发展、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的心理障碍的病程中,并且不能适用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如心境障碍、焦虑性心理障碍、分离性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
(二)CCMD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多动症主要有两方面的诊断标准:注意缺陷和多动表现。
1、注意缺陷,至少有下列4项:
(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声响都要去探望。
(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5)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
(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有做完,又去干别的。
(8)与他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9)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
2、多动障碍,至少有下列4项:
(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上课时常有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3)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4)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6)干扰他人的生活。
(7)好与小朋友打闹,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
(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9)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等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如果上述症状已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如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发病时间早于7岁,持续时间已超过6个月,而且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便可以作出患多动症的诊断。
四、多动症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
多动症一般有明显的生理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神经递质异常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以及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都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从而使孩子动作过多。
2、脑组织损害
有研究者任为大脑组织的异常导致了多动症的发生。大约85%的多动症儿童是由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另外一些导致脑组织损害的因素很多,如孕期疾病(如高血压、贫血、先兆流产等)、分娩过程异常(如早产、钳产、窒息、颅内出血等)、出生后脑损害(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等。
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此症。
(二)社会因素
多动症的发生可能也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如教育方式失当,父母和老师对儿童行为要求过于苛刻,造成儿童精神过度紧张、情感压抑而出现行为异常。再如食品中所添加的过量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以及环境污染中的铅、汞等有毒化学物品都有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多发。
五、多动症的治疗
对于多动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药物治疗
在美国有多达85%的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如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等是经常使用的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研究表明,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童中,有70%的儿童的课堂表现得到显著的改善,大约10%的儿童的多动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一旦停药,多动症行为就会恢复到用药前的状态。研究还表明,50%的多动症儿童服用利他林后出现副作用,服药初期一般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的症状,另外还有胃痛、头痛、失眠、健忘、好哭等症状。因此,选择药物治疗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到药物的长期副作用。
(二)环境治疗
通过改变父母、教师以及社会对多动症儿童的态度和加强训练来改善多动症状,这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方式,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使多动症儿童感到自卑、忧虑、产生反抗心理。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矫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多动症儿童变成安静的乖孩子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3、让多动症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4、鼓励多动症儿童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5、培养多动症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应该让多动症儿童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
6、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避免因家庭因素导致多动症儿童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7、规矩简单、明确。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要求或指导时,一定要简单明了。不宜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所订立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
8、恰当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多动症儿童,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父母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还要主动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
(三)结合治疗
最新研究发现,将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更好。对于那些需要大剂量药物治疗的多动症儿童,采用小剂量药物治疗并结合行为疗法,会取得更好的疗效。#p#分页标题#e#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与治疗4:自闭症
一、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自闭症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可能一直延续到终身。自闭症主要有两种:(1)原发性儿童自闭症(先天性儿童自闭症),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表现为自幼开始的语言情感行为障碍。这种患儿语言功能滞后,不能与他人说话沟通,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缺失,行为孤独怪癖荒诞,甚至有幻觉妄想,几乎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治疗该病。这种患儿寿命往往很短,只能活到十几岁。(2)继发性儿童自闭症(后天性儿童自闭症):这种患儿初期的语言情感行为发育正常,但到了某一种年龄,由于某种原因,语言情感发育停滞或倒退,表现与前者相类似的症状。这种自闭症病情相对较轻,预后相对较好,患儿的寿命可能更长一些。
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很低,约为1%~2%。男孩更容易患多动症,在我国男女患病率之比为6~9∶1。
二、自闭症的主要症状
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就是自闭症儿童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他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自闭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社交困难
特别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自闭症儿童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自闭症儿童常常缺少朋友,也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
(二)语言发育迟缓
自闭症儿童常常保持缄默,经常像鹦鹉学舌似的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等。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玩玩具。有的自闭症儿童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
(三)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
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自闭症儿童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动作,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是玩弄自己的脚趾等身体部位。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绝不能有任何变动,一旦有所变动,自闭症儿童就会表现得极为沮丧,就会大吵大闹。
(四)智力异常
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五)刻板行为
对某些物体,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从而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刻板行为。
此外,有的自闭症儿童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反应迟钝,存在认知障碍,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儿童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三、自闭症的诊断
CCMD对儿童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在下列1、2、3项中,至少有7条,且1项中至少有2条,2、3项中至少各有1条。
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
(1)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2)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同伴的交往方式。
(3)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飞存在与否五相应反应)。
(4)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
(5)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
(6)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
(1)口语发展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
(2)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3)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式言语,应用代词混乱。
(4)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
(5)有言语能力的患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简单对话。
(6)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
(1)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天气预报等。
(2)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
(3)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
(4)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满足。
(5)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四、自闭症的成因
自闭症的成因目前尚不太清楚,也无定论。最近调查认为,自闭症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病变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自闭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自闭症额儿童的兄弟姐妹患自闭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5倍,同卵双生子同时发病的比率高于异卵双生子,这都说明自闭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器质性因素
如脑损伤、母亲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
(三)环境因素
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得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给儿童适当的社会技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五、儿童自闭症的治疗
有数据显示,在自闭症儿童中,大约有1/3会终生不语,1/3在青春期前会有癫痫病发作,2/3~3/4的自闭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不足问题。
自闭症由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而且成人很难与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在配合治疗方面存在很大难度,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自闭症最常用的治疗是教育和行为治疗,主要目的是纠正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如刻板动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
药物对自闭症的患儿确实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可使某些症状得到减轻,有利于行为及心理治疗的进行,但目前还远未达到根治的效果。药物本身并不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认识能力,也不能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行为,所以药物治疗一般要结合特殊训练和行为矫治等综合措施,使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得到较理想的改善。
研究者也正在积极寻求其他治疗的方法,如语言疗法、感官综合疗法、视觉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