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
一.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为题报告了本征。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其临床症状为: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对玩具等某些物体,过分依恋,不能分离。另外情绪不稳,对刺激反应过度或不足。诊断主要依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
二.孤独症的症状:
a.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b.语言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c.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d.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p#分页标题#e#面的损害。
三.孤独症的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不能阐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 Kanner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也同时提出了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开展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目前认为孤独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四.孤独症的疗法:
1.心理治疗法:
在早期,由于心因论学说盛行,因此也直接影响到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所接受之治疗;在此时期,无论是直接针对儿童或间接针对家长,最普遍之治疗方法均为心理治疗法。但是此法并没有后续相关的研究支持其理论。
2.医药疗法:
主要分为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效果仍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副作用很大,这一点一直为大家所诟病。若患者伴随的精神神经症状明显,或威胁到自身或者他人安全或严重干扰患者接受教育和训练,影响日常生活,可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1.利培酮:200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治疗5~16岁孤独症。药物能改善患者发脾气等易激惹症状、自伤和攻击行为。开药剂量0.25mg~0.5mg,每日2次,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剂量范围0.5mg~6mg/日。常见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
2.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患者。常用药物哌醋甲酯或苯异妥因。(注:中枢兴奋药物仅限6岁以上患者使用)。
3.抗癫痫药物:丙戊酸盐、卡马西平、硝西泮用于合并癫痫发作者。
中医: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有经络穴位按摩、针灸、中药等。有中医工作者和中医按摩医疗机构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拟定合理的穴位配方,结合丰富的按摩手法,开展儿童自闭症的穴位按摩治疗;在按摩过程中,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进步特别快,不少孩子经治疗后,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逐步融入正常儿童。还有的中医院开展了针灸业务。也有中医工作者和中医院大力提倡中药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该病辨证为祖国医学中的“呆病、五迟、五软、解颅”等病症范畴,乃由心肾肝脾不足、髓海不充或痰、瘀痹阻清窍所致。自闭症的辩证要点:自闭症的辩证主要也是根据四诊合参。但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与病情反应,都有一定的特征。自闭症儿童不会说话,轻者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述病情;寸口部位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者合作,影响了气息脉象,因此,四诊的运用,与成人不尽相同,望诊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配以“五脏诊治”法则,使自闭症的临床辩证更较全面。在中西医相互学习与取长补短之下,更充实了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经验,对诊断有了进一步提高。
3.教育疗法:
在一九六O年代末期及一九七O年代初期,由于自闭症不再只被视为精神分裂的一种或是肇因于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自闭症的疗育也有重大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重视有助自闭症社会人际,语言能力,及认知功能方面发展的方法。
在教育界,开始强调自闭症适性教育之重要,在学校设施方面,亦扩大因应而涵盖学前教育,通学或住校、毕业后之辅导措施,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4.行为治疗法
适当教育设施渐受重视的同时,以行为学说为基础之治疗方式亦开始发展,到了一九六O年代中期,制约理论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多种儿童问题的治疗上,而自闭症儿童经由行为治疗的隔离、消弱、惩罚、差别增强等方法而改善不当的行为,包括自伤、自我刺激、过动、攻击行为等。后来操作制约技巧开始运用在自闭症患者其它能力的增进,如生活自理、职能训练等,甚至更进一步被运用在社会人际互动及语言沟通能力之训练上。虽然效果卓著,但仍有以下的问题需要考虑:
一、许多的治疗研究几乎都是个案的报告,无法有效的对照。
二、治疗进行多数只针对一项行为的特定变化,并未有长远、具体的影响考量。
三、很少考虑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及个别的差异。
四、行为变化之评量多数在治疗场所进行,未考虑能否类化到非治疗的其它场所
五、长期的追踪辅导是相当需要的
5.其他疗法:
尚有以下几种针对自闭症相关的特殊治疗获教育方面的技巧:
嫌恶治疗法、物理治疗法、舞蹈治疗法、发展治疗法、语言治疗法、游戏治疗法音乐治疗法、拥抱治疗法、互动治疗法、感觉统合、回归主流、非疗养院安置方式。
五.判断儿童孤独症的11大标准: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三、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四、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五、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八、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九、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十、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十一、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六.孤独症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阿斯伯格综合征(AS)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患儿有社会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但是在语言和认知能力方面发育正常,而且多数AS儿童可能在认知的某些方面表现为超常,尤其是对文字、地图、统计表和火车时刻表的记忆方面。
2. 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 该诊断通常用于诊断那些轻型或不典型孤独症。
3. Rett综合征Rett综合征仅见于女孩,患儿在早期发育正常,在大约6-24个月左右起病,病情发展通常经历四个阶段,早期起病停滞阶段(6-18月)、快速倒退阶段(1-4岁)、假性停滞阶段(学前-学龄早期)和晚期运动衰退阶段(5-15岁)。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出现孤独症样表现,包括语言功能的丧失、特征性的手部刻板"洗手"动作、智力显著倒退和过度通气。
4.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瓦解性精神障碍又称婴儿痴呆或Heller综合征,患儿在至少两岁以前发育正常。之后出现明显而迅速的语言、社交、游戏和适应能力倒退,大小便失禁等,早期发病者与孤独症的鉴别相当困难。
5. 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R)部分MR儿童可以表现有孤独症样症状,多数孤独症儿童亦表现精神发育迟滞。可以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行为特征以及部分特别认知能力加以鉴别。
6. 儿童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儿童的某些行为方式类似精神分裂症,但是孤独症儿童不存在妄想和幻觉,鉴别不难。
7. 其他需要与孤独症鉴别的疾病还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严重学习障碍、选择性缄默症、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等。
七.其他:
1.世界孤独症日 4月2日
2.有关电影:我和托马斯,我的名字叫可汗,自闭历程,马拉松,莫扎特与鲸鱼,海洋天堂,亚当,雨人。
3.有关书籍:《陪孩子面对障碍:与自闭症共舞》《解密孤独症》《星星的孩子》《医生,我的小孩不说话》《国际孤独症研究报告》《孤独症:从悲剧到胜利》《让我倾听你的声音:一个家庭是如何战胜孤独症的》《围城:一个孤独症儿童的前八年》《蜗牛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