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
一、任务、意义
(一) 特殊儿童
在过去的概念中特殊儿童就是残疾儿童,这是片面的。我国大约有600万特殊儿童,其中120万聋,50多万盲,24万智残,另外还有精神病等。江苏大约301万残疾人。
目前国际标准上趋向于指不同于平均水平的正常儿童的儿童为特殊儿童,不仅指残疾儿童。
从五个方面来确定
1、 心智特点:指心智的不同性,包括心智优越于或弱智于常人的人。
2、感觉能力:指感觉的不同性,包括听力或视力损伤的儿童。注意听力和视力损伤有不同的程度。
3、交往能力:指交际的不同性,包括学习能力障碍与语言、言语能力障碍的儿童。
4 、社会行为:行为的不同性,包括情感性受损和社会性适应不良症。
5 、身体特点:身体的不同性,包括无感觉性残疾。
特殊儿童包括天才儿童(心智方面)、聋哑儿童(感觉方面)、盲童(视觉方面)、弱智儿童(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导致的,特别表现在心智方面)、语言障碍儿童(心智正常,语言发展不正常)、学习障碍儿童(心智正常,但学习有严重的困难)、情感障碍儿童(表现为行为上的异常性,环境或其它因素导致儿童打结,造成其它方面的连锁反应。、体残儿童、综合症儿童(出生时生理上有问题,然后造成的一系列障碍)。
(二) 特殊儿童产生的原因
1 、遗传因素:占很大的比重,先天愚呆型乳门早合症。
2、 疾病因素:脑膜炎后遗症、中耳听力损伤、小儿麻痹症等。
3、营养因素:营养过剩导致小儿呆愚,胎儿期母体营养不足,导致小儿失重症,即体重越来越轻,对一切东西都不感兴趣,不会活过两岁。
4、情感因素:父母离婚,亲属突然死亡等导致小儿行为异常,学习障碍,一般经过治疗可以康复。
5 、环境或外力损伤因素:药力损伤、化学药品、母亲吸毒孩子被与之隔离等。
(三)特殊儿童教育
1、概念:提供良好的环境对特殊儿童给予良好的教育性需要,促使他们能良好的发展,帮助他们能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来,使天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2、原则:与整个教育一致原则;全面发展原则;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一) 天才儿童(超常儿童)
1 、概念
在心智特点方面超出正常儿童的儿童称为天才。表现特点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项目比较优越。
2、 特点
学习特点:有对于同龄儿童来说具有不寻常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语言具有流畅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故事、电影、诗歌中看到比别人多的东西。
动机特点:具有寻求完美般的动机,关心正确与否,好与坏的问题等,往往对人、事、物做出确切评价。
创造性方面:对许多事好奇,常提问,有较强的幽默感,善于发现幽默。
领导特点:对同龄人或成年人都具有磁性,不在乎展现自己的成就。对周围的人处于支配地位,在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造型与表演特点: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及表现手法多样、广泛。在表演中能进入角色,有很特殊的音乐能力。
3 、在一般教育环境(指正常的教育机构)中的特殊需要
需要提供适应其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解决所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二) 听力、语言损伤儿童(聋哑儿童)
特点:
1、大部分是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康复的。利用六岁前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还可以使其获得语言能力。
2 、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其残余听力有限及助听器材质量低。
3、 常常缺乏学习语言的动机。
4 、存在心理障碍,表现在退缩、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自卑感所导致)。
(三)弱智儿童(智力落后儿童)
1、概念:指先天或出生后早期由于大脑损伤而造成的稳定性认识活动及整个心理活动存在障碍的儿童。占总人口的2.6%(美国的调查结果)。弱智是当今世界上极严重的医学问题及社会问题。
2 、分类:
美国弱智儿童协会的分类,轻度,智商在70——55之间;中度,智商在55——40之间;重度,智商#p#分页标题#e#在40——25之间;严重,智商在25——0之间。
美国教育协会的分类,可教育性弱智,智商在75——45之间,通过早期干预可纳入正常社会轨道;可训练性弱智,45——25,入特教学校后做一些简单机械的体力活;养护型弱智,25——0,基本上呆在福利院虚度一生。
3、判断:严重的由其外表特征即可判断出,轻度的则需由智力测查才可发现,但这些儿童则往往被人忽略。特征是心理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时间概念很差,不识别颜色,行为简单迟缓。
白痴:不能分辨亲人,行为习惯特别原始,头颅发育明显的缺陷,不能完成细小的动作,言语特别差,只能发出简单的尖叫,不能躲避明显的危险。
痴愚:体型不匀称,头颅构造异常,动作不准确,自理能力差,不易听懂别人的话,认识能力差,基本上失去学习能力。
愚鲁:生理发展只有轻度的异常,有的完全正常,主要是高级心理活动有异常,不善于抽象、概括思维活动。
基本弱智型儿童:抽象、概括能力差,但感官的活动没有明显的障碍,思维的呆板性很难改变。
兴奋型弱智儿童:基本智力缺陷与工作能力障碍相结合,兴奋性很高,学习算术的困难很大,不易把数学与实物结合起来。
抑制型弱智:神经过程的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行为慢,动作贫乏、单调,脸部呆板,说话慢条斯理,没有感情,很怕陌生人。
具有严重障碍型的弱智:情感活动明显失调,不善和任何人交往,对周围人没有明显的情感态度等。听觉正常,不能造句,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机械地重复别人的句子。
4 、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感知觉容量少,视知觉不够分化,缺乏感知觉的细腻性,不能象正常儿童那样感知觉灵敏,因此其感知觉方面需要由特殊的教育和训练。运用强化的刺激手段,使之形成正常的习惯。
言语发展落后,“锅里是空的”,即肚里没有语言素材,不懂得使用语言,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及与别人交往,因此要训练他们运用语言掌握语言。
思维表现为直观、具体,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压迫根据其思维水平逐步加以训练,给其从易到难的任务,不断通过各种活动训练思维,促进其思维的正常发展。
情感方面有特殊需要,满足其基本的情感需要,如安全感、抚爱、接纳、成功、独立、新的经历等。
(四) 学习障碍儿童
1、 特点
都不是残疾儿童,只要教师能找到钥匙就能把他们带到任何地方。包括知觉障碍、脑受伤、发展性失语等因素造成的。有某些方面的心理失调,造成说、写、思维、拼写、做算术没有正常儿童迅速、准确,但并不是生理功能失调,并不是不可能恢复正常。
智商基本上正常,有的略低于一般水平,有的甚至略优。
通常学业很差,有的某一方面特别差。
人际关系上不敏感,不易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注意力很不集中。
2 、特别需求
在心理、情感上消除其障碍。根据个体的问题给予特别的个别帮助。
三、早期干预与特殊儿童的教育
(一) 西方早期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分析了儿童早期发展的特征与早期干预的可能性,提出了理论并进行了实践。其发展阶段为:
1、五、六十年代以前:处于集中收容的阶段,特教的重点是照顾他们,目的是减轻家庭的负担,此时特殊儿童的概念还是指身体、精神有严重残疾的儿童。
2、七十年代,特教进入平等权利阶段,人们从人道、人权主义出发,认为特殊儿童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界开始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把正常人所受的教育降格处理。我国(80年代)目前处于这一阶段。
3、现阶段,早期干预阶段,早期干预的理论研究即皮亚杰发生论的发展促使其发展。尽早的给他们创造丰富的环境,可以重新建构他们的发展未来的蓝图。
七十年代后期西方特殊儿童的教育就转移到学前教育中,重点是对生理缺陷儿童、危机儿童(药物等环境因素造成的)进行教育。
以家庭为干预基地的模式,着眼于对父母或抚养者的训练。以特#p#分页标题#e#教中心为干预基地的模式,要求家长把婴幼儿送来进行正式的早期干预,确定对象是需要训练的婴幼儿。混合模式,着眼于教师和家长双方进行早期干预,这中模式较受欢迎。
在干预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三中模式都应注意)
制定课程的特别性,对每个孩子都制定一个独特的教学计划,而且它是建立在严格的医学检查和测定的基础上的,教师把它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各种教育因素的参与性。父母的参与、教师的教育、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幼儿的努力。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二) 早期干预的理论框架
立足于确信儿童早期经验是儿童发展获得成功的基础,其意义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认识,确立了把特殊儿童作为主体人来认识。帮助特教工作者认识到儿童可在操作中探索能力,改善儿童的发展结构。给特教工作者以启示,教师可作为活动的安排和组织者在促进儿童发展中起中介作用。包括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斯金纳的刺激反映理论、关于人脑和行为的研究等。
四、特殊儿童的发现与诊断(教育性诊断)
(一) 含义:通过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与测查最终为教育提供依据。
(二) 诊断阶段:
1、一般性评估,指当教师或家长发现某一孩子的异常之处之后,对其进行个别的观察评价,从而发现其有别于一般儿童的反常症状,主要包括家长的报告、教师的建议、某些发展指标的迟缓状况。
2、智商筛选测查:用一般的智商测查量表对儿童进行测查,把有特殊的儿童筛选出来。其优点是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筛选的目的。可以比较好地得到儿童发展的水平概貌。弊病是儿童个体差异可能不能得到反应,从而影响对症状的判断。可能给某些儿童打上标记,造成当事人永久的创伤,可能使孩子因标记受到朋友的指责,标记前不能找出与教育的关联度,诊断的误差可能使标记有潜在的危险性,不利于儿童自我的发展。
3、正规的单项或全面测查:在前面两个阶段之后,针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正规的单项或全面的测查,包括生理、心理和教育量表的检查。
伊利诺俟心理语言能力测试:包括沟通的组织层次即符号化的层次;沟通的管道听——说、视——动(做);沟通的心理历程,听与视觉的接受、听说与视动的联合功能、说与动的表达。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指通过治疗者和被治疗者双方参与的提高被治疗者的心理健康的干预活动。
(一) 心理治疗的历史
从佛洛伊德开始,尤其是他的心理分析理论对心理治疗的影响更大。
(二) 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任务
对特殊儿童来说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相补偿性措施,表现在寻找心灵创伤或障碍的症结(回归主流);提供某种情感或情绪宣泄的途径;完成情感与认识模式的替代过程。
(三) 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1 、游戏治疗法
最早于1972年提出的,主要针对儿童,从理论上基于佛洛伊德的理论,属于分析治疗流派。其关键在于帮助儿童在社会现实面前保持真实的自我,从而弥补由于打击、紧张、迫害等造成的心理损伤。优点在于游戏的情景提供了治疗者和儿童独特的机会,使他们能建立起稳固的关系,表现在支持的关系和独立的关系方面。在此情景里儿童可自然而然地反应其行为习惯和态度以及对人对己的情感,对人的看法等。可以帮助儿童初步形成有意义的自我表现。可以向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对心理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指导思想明确,使儿童知道有人知道他的情绪,而且不会否定它。适当选用工具进行治疗,要能刺激孩子与自己建立联系,能鼓励儿童开展活动,能增加儿童的内在认识的发展,能提供帮助治疗者检查孩子的行为,能促进儿童精神的升华。
2 、艺术治疗法
主要特点是提供非语言的机会使儿童得到进步。任务是对儿童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可发现艺术作品是儿童正式的情感表现;能表现出作者的动机;可以#p#分页标题#e#发现儿童视知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儿童的情感和他们的经验。让儿童互相分享艺术成果,其作用是可减少儿童的恐惧感,可帮助儿童增加信任、尊重及目标感。使某些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得到重视,从而让他们形成积极的个性。
3 、阅读治疗法
理论依据是有些童话和民间传说是直接与儿童的潜意识谈话的,是帮助儿童进行新旧替代的好途径。
六、特殊儿童的语言治疗
(一) 语言治疗的任务
语言治疗工作者要有一定的学位,一定的证书,有一定的工作实践。
1、评估,即评估特殊儿童的语言,评估的内容包括内容、形式、使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交叉的,应寻找在这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例如不会用语言与别人交往,重复讲过的话等指标。
评估的系统:信息作用于儿童,治疗者从儿童身上获得信息,途径包括父母的报告、观察、测查。
信息包括其语言行为与其自身其它方面(生理动作、认识水平)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情感的发展水平。把这些信息与同龄人的语言状况比较,从内容、形式、使用三方面做比较。
2、计划,目标对象的制定参考的因素包括家长的需要、儿童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实践性、个别性、挑战性等。
3 、治疗
(二) 语言治疗的内容
障碍种类包括口语缺乏症,到三岁还没有自发性语言及自发性的对语言的理解现象的产生;语言发展的质量性损伤,不能模仿别人的说话;语言发展迟缓问题;语言发展中断,由于疾病、意外的损伤所导致。
(三) 语言治疗的方法
1、 使用语言跟读器。
2、 使用玩具。
3、 使用图片。
4 、口腔运动的训练。
5 、使用手势语言。
七、特殊儿童的生理治疗
1、任务:预防、验证、改变、矫正,提高特殊儿童的正常动作的功能。提高特殊儿童适合其年龄的大动作技能。
2、内容:肌肉状况的治疗,改善运动幅度,增加肌肉的强度,促进他反应的发展和小肌肉运动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训练,帮助建立正确的走姿,一般姿势的发展,包括坐和站,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感觉能力的发展等。制定运动性计划,跟随指标做动作的能力。
3、方法:坐球、走平衡木、攀登架、固定的自行车、吹泡泡、感觉性材料的运用、荡秋千、钻筒、玩各种圆球、集体运动。
八、特殊教育课程
1、 特殊教育课程制订
(图表)
2、 特殊教育课程模式
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打破平衡系统,建立更能适应时代,更能使全体儿童受到良好教育的系统,把儿童就学的方式分成7个层次。
(1)普通班不加特教协助,(2)普通班加特教咨询,88%的特殊儿童在这两种形式中学习。(3)大部分普通班加少量的特殊班,占6%,(4)大部分特殊班加少量的普通班,(5)特殊班,(6)特殊学校,(7)学生在家,医院或者福利性机构接受教育。后4种占6%。从1——7逐渐严重,人数逐渐减少,1——3机构中普通教育承担主要教育责任,4——7特教承担主要教育责任。
无排斥模式(zero reject model)
在普通班就读,附设特殊教师的咨询服务、训练,由普通班教师帮助其处理特殊儿童的特殊服务。
失败挽救模式(fail---save model)
教具有弹性,在各种模式的学校里进行尝试,来回进行。
资源教室模式
教育配对模式(丹麦)
一个特殊班对一个正常班,上午各自分别活动,下午则混合活动,使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
咨询教师模式(挪威)
每一普通学校中设一特教人员,为普通教师提供有关特教、特心的训练,其职责是促进者以及特殊儿童权益的保障者。
九、特殊儿童的家长工作
1 、必要性
家长的心理状况:恐惧感、恼怒、孤独感、内疚和自我怀疑、感觉到一种婚姻压力而产生悲哀、恐惧、疲劳从而间离夫妻关系、信任感的丧失等,导致夫妻观念的差异和不和,对这一现实,对儿童的养育往往会产生异意。
2 、循环
孕期——对胎儿高幻想值阶段——残儿出生即幻想形象破灭阶段——震惊和恐慌阶段——寻找正常状态——体验失败阶段——恢复阶段(认了)—#p#分页标题#e#—维持阶段(面对现实的状况)。有的到恢复阶段后——震惊和恐慌阶段——寻找正常阶段——体验失败阶段——恢复阶段——维持阶段即经历了一个小循环。
3 、在养育上态度的惯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