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治(训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行为矫正、训练的理论基础
1、 朴素的行为学思想
人们行为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除了一些本能行为外,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既然个体能习得一种行为,那么个体也就可能改变或消除这种行为;同时,改变相应的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这种朴素的思想,成为行为矫正、训练最基本的出发点。
2、 行为矫正、训练的理论基础
人的行为大多是通过学习获得,而训练和矫正行为也是以一系列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其中影响最为深广的有:(1)经典性条件反射论;(2)操作性条件反射。此外还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等。
1) 经典性条件反射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创建了这个理论。
实验发现:(1)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经过多次配对(学习)之后,条件刺激会引起反应;(2)在条件刺激之后给予无条件刺激,或将条件刺激搭配起来,给予无条件刺激,称为“强化”,强化某一刺激产生条件反射。而不强化与之类似的刺激,则不产生条件反射,称为“分化”。(3)条件反射形成之后,不再强化条件刺激,仅呈现条件刺激物,那么条件反射趋向停止,这称为“消退”。
经典性条件反射论说明了,在行为训练(学习)中,进行强化刺激的做法会产生条件
反射(反应效果),无强化与之类似刺激的做法将不产生条件反射的分化效果。同时,经过强化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后若不再用强化刺激,条件反射趋向消退。
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在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法中。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白老鼠压杠杆的实验证明:(1)行为(开始是偶发、无意的)发生后,如果有强化物(食物)出现,则行为(压杠杆)就会增加。(2)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
这个理论经过很多的验证是成立的,并发展到应用儿童行为训练中,很有价值。在行为矫正中常用的正强化、惩罚法都是这一强化理论的具体应用。
3)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强调通过主体的认知的参与(实践)改变自身的行为;即改变行为不能忽略人的主体的作用。
4) 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模仿来改变或建立自己的行为。
这四种基础理论在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训练中都有较大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三、行为矫治、训练的注意事项
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矫治与训练,强烈地需要医学和教育(训练)的科学技术。
1、 施行行为矫正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是实施矫正技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因此要求老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并能较好地掌握、应用各种的训练方法、技能和技巧。
2、 认真分析、慎重确定“目标行为”
由于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必须在矫正前对患儿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该患儿是属于哪一个年龄段的问题?是一般的还是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发展领域的问题?等等。在经过认真的观察、评定、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的特点,制定出训练的“目标行为”。再依据目标计划,施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达到 矫正的目的。
3、 慎重选用矫正方法
行为矫正的技术本身的特性,就要求人们以施用科学方法来矫治。所以,训练者要正确、恰当地选用各种矫正行为的方法。不可误用、滥用、否则事得其反。矫治方法选用的原则是:选用对矫正者具有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中,以奖励与正强化法为主策略,控制厌恶刺激的惩罚。
4、 实施计划应合符常理并可公开,实施前也可求得家长的同意,让他们了解实施的程序和目的。
5、 实施操作时,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6、 实施训练中,一旦出现不良效果应及时停止正在使用的方法,要认真地分析原因加以调整或采用别的策略。
四、行为分析训练法ABA
1、 ABA简介(详细内容见汇编印的ABA资料)
从6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洛瓦斯教授针对自闭症儿童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进行30多年的专门研究,创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为训练操作体系——ABA(行为分析训练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部分 是行为改变技术——回合操作法——DTT。
2、 ABA的理论依据
(1) 行为学理论——依据“外部条件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即人的行为可受控制或可被操纵)”的思想来改变人的行为。
(2)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操作条件反射论——只要方法得当,可以控制外部刺激(强化)条件,来改变人的行为。
ABA的DTT操作就是以强化理论为基础的。
3、 ABA训练的效果
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有效性能与ABA训练法可以相比的数据。
4、 ABA训练法的基点
(1) 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障碍,是由于对感觉材料加工有障碍(知觉障碍)所致;
(2) “治疗”效果取决于训练中如何通过强化手段建立正确行为;通过强化手段消除障碍行为;
(3) 掌握并应用奖励和惩罚的强化原则;
(4) 行为训练的效果是可以预测的。
行为训练法ABA实用性强,在训练中应加入社会生活,人文的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