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教战守则(二)
十~2主题式教学中的亲师合作与教师分工
主题式教学教战守则 系列2
■主题式教学中的亲师合作与教师分工
文/特殊教育个人工作坊 曾意清
这几天在大爱电视台看了「大爱的孩子」这出戏,剧中描述一位特殊孩子的母亲,随着孩子的成长历程而逐渐调整心境的故事,剧中有一幕一直在我脑海盘旋不去。这个孩子已经十四岁了,就读于启智班,老师们勤于教导孩子读书写字,当母亲的却一直忧心忡忡,因为自己的孩子一直还没学会如何独立如厕,更别提生活上的适应和独立技能了。
从这剧情中我们可以窥见教师和家长们在教学期许上的落差,在设定教学方向和择定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忽略了孩子适应生活的迫切需求,也忽略了孩子本身尚有不足的学习能力。
一、针对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期待来谨慎筛选教学主题
在主题式教学中普通班级强调的是「学习如何学习」比「学到什么知识」重要;对特殊儿童而言,「学习如何生活」也比「学到多少知识」来得重要多了。因此,在为孩子选择教学的主题之前,一份针对孩子特殊需求和家长的期许而设计的问卷是必要的,它们可以提供教师一个编选教材的方向,在建构主要教学概念时,也可以更为符合孩子的需求。
其次,针对特殊孩子学习该主题前的先备能力,也应该选用适当的能力检核表,配合教师的细心观察和以往的教学档案,来谨慎决定教学主题的内容和层次。同样的主题可以依同组中不同孩子的能力高低,分析出多层次的教学重点,也可以依孩子的学习特质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更可以依孩子的学习型态做多元化的评量设计,这也就是主题式教学可适用于异质性高的学生编组的优势之处。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特殊孩子的家人是以开便利商店维生,家长也许会期许孩子长大之后可以协助照顾店务,更可以就在家里就业。针对这样的需求,我们在挑选教学主题时,凡是有关便利商店的认识、人际往来的应对礼节、物品分类上架的技巧…等,都应该列为首要选择的主题。在这些主题的相关活动中,教师应善用家长的资源来安排情境,提供示范、观摩、演练的机会,家长则应表达支持和鼓励,陪伴儿童一起学习、成长。能力好的孩子可以扮演老板的角色,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可以扮演一位好帮手,甚至只是一位好客人。
二、教学群之间可以彼此讨论、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
学校中如果特教班的班级数较多,可以依教师们的专长和兴趣做协同教学和适当的分工。就特殊教师来说,不必重复编选不同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的活动生动有趣,又可以适合不同孩子的能力现况,即可以针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特点,做成适当的个人学习纪录,提供家长或其它教师延伸教学的依据。这样以叙事风格做成的的学生学习档案,会比我们以往先设定教学目标再循序评量的量化方式来得具有参考的价值。虽然许多人认为量化的数据(例如:80﹪通过)是客观的,但它并无法提供教师具体而足够的教学信息,再则,评量者之间也常缺乏一致性的标准,而使得解读数据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差。
进行协同教学时,可以再依据孩子的能力差异进行编组,适当协调授课教师的人数、教学时数和孩子的上课节数…等细节,配合个人的专长来脑力激荡,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分享彼此的教学的资源,例如:信息、收藏、录像带、影片,甚至光盘或网络数据。这样团队合作的方式是不是轻松又有趣?就不会再是你一个人孤军奋斗,搜索枯肠的为教学设计想破了头。
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之间也应紧密合作,由资源教师协助特殊的孩子加强该主题的先备能力,使孩子在普通班级中可以适当参与学习活动,分担小组里的一份任务。普通教师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呈现的困难,以寻求适当的替代方案或调整活动的难易度,甚至寻求资源教师或家长等外援的协助。
学生在教学进行中不经意表现出来的优势能力,也是我们亟需加以重视的,设法突显孩子学习上的长处,帮孩子留出一片属于他的空白画布,让他能够尽情挥洒,表现出自己的颜色,特殊的孩子才不会只是教室中沉默的小客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