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二)
强化策略中还有一项特殊的程序叫做塑造和串联。塑造是获得一种全新行为的程序,它包含两个特征:1)具备一个特定的目标行为;2)利用区分强化的原则循序强化接近目标的行为。串联是对包含许多成分(步骤)的复杂行为进行塑造的过程。譬如对复杂行为如洗脸,刷牙,穿衣服等行为的塑造过程。
塑造一个行为成功,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要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标行为;(2)一旦实现该目标行为,可由自然的强化物维持;(3)塑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也就是说,强化物应该容易得到,容易给予,容易消费,不会很快厌倦;(4)选择恰当的初始行为(至少出现过一次,最接近目标行为)。
塑造是一个基本的行为原理,生活中所见的多数行为都是被塑造出来的,虽然并不一定都是主观有意识的行为。如果是主观有意识地塑造行为,称为人为塑造,比如教儿童学习发音和语言的过程:没有一个儿童天生就是语言大师,他总是要从咿咿呀呀的无意识音节开始,进而是无意识地发出某些有意义地音节,然后是有意识地使用这些音节,最后形成词组,短句,甚至是长篇大论地演讲。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教孩子的父母,老师或者照护者,都有一个最终的语言目标,但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从模仿孩子的发音开始,逐渐地强化他发音中有意义的成分,而一旦他稳定地获得某一阶段的语言发展,在该阶段上的发音水平将不再受到强化,而新的有意义的进步则会产生并得到机会强化。如果是主观无意识地行为塑造过程,则称为自然塑造,或者成为误用塑造的范例。
人类的许多复杂行为都是自然塑造的过程。举一个例子来讲,现在我们构造的房屋,相对于人类祖先们原始的茅草窝棚,那真实天壤之别,又高大,又舒适,既挡风又能蔽雨,还具有抗震功能。建筑房子的行为正是自然塑造之功:风吹雨淋,地震海啸等等,它在不断消退人们苟安于现状的行为,而激励和强化着性能更优的建筑工艺出现。
孩子的许多问题行为也同样有可能是被无意识塑造出来的:譬如,当孩子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为他的每一个新的发音而激动,十分注意和乐于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甚至创造机会鼓动孩子提要求得到玩具或食物的动机以满足他们。但是,当我们的孩子已经会娴熟地利用语言沟通技巧来满足他们无休止地需要与好奇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变的没有那么耐心和愉快,相反,我们可能会心生反感或厌恶。我们可能因此而忽略孩子的要求,或者断然拒绝。孩子也因而进入提要求行为的消退过程当中。通过前面我们了解到,消退过程中,被消退的行为在短暂时间内有可能不会下降,反而增加,甚至伴有情绪性的行为特点。这就是问题行为的发端:孩子因而可能变得哼哼唧唧,并纠缠于您。这种行为对我们照例还是一种厌恶性的刺激,而打发他的最直接的途径不外两个:惩罚孩子或者满足孩子。惩罚孩子是许多家长不愿意采取的方式(当然也不是我们推荐的方式),而就此满足孩子,则又会使问题行为得以强化并维持。比如,他可能进一步用这种方式对付其他您不能满足他的场合与情境。一旦如此,您又会感到非制止他这种行为不可,因此有可能又会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忽略他的这些表现,而坚持不满足他的某些要求。此时,您可能没有注意到,新的升级的问题行为已经开始在您消退(坚持不满足他的某些要求)他一贯的行为问题(哼哼唧唧,并纠缠)时产生了,比如自伤,或者大发脾气,或者攻击破坏行为。相对于过去的问题行为,新的问题行为是一个更大的对您的厌恶性刺激,结果,还是像过去,要么惩罚要么迅即满足。但不管哪样,都不是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问题行为也就因而一步步被升级塑造出来。
串联行为的教学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具有非常显著地意义。他可以教孩子整体行为。一般来讲,大致有两种教学串联行为的方:顺序法与倒序法。所谓顺序法,也就是按照行为本身的先后顺序,将整体行为分成若干步骤,由前向后依次教会孩子独立完成串联行为。倒序法则反过来,从后向前,依次教孩子独立的行为技能。前者优点在于教学顺序与整体行为的先后顺序一致,缺点是强化物不能总是在独立行为之后给予。倒序法则反之。两种方法以及任务分解的有关技术将在操作部分具体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