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的运用(一)
为了使发展迟缓或轻度身心障碍孩子达到回归的目的,近几年来许多县市的公立幼儿园及托儿所已渐渐开放并鼓励私立幼教单位收托发展迟缓、轻度身心障碍的孩子。目前有愈来愈多的管道及机会,提供身心障碍者回归至一般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然而回归的终极目的,并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另一种形式,或只是提供一个环境期望孩子可以自然学习,而是在考虑特殊幼儿能力及限制下设计课程、进行教学,以达到融合之发挥幼儿潜能、提升孩子能力的真正目的。
所谓的融合(inclusion),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其中特殊幼儿在一般教室中出现,称之为生理性整合(physical tegration);特殊幼儿和一般幼儿的互动称为社会性整合(social integration),其中生理性整合并不保证社会性整合。教师为学习者设计的课程和活动,必须依幼儿个别化的差异性,适度调整教学活动及教学型态,甚至改变教学策略,以符合班上每位学习者的能力,以达到社会性及学业性整合之目标。在去年一年中,笔者参与台北市公私立托儿所的巡回辅导工作中,更深刻地感受融合教育的落实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性。以下就针对台北市收托特殊儿童的公私立托儿所融合状况,以及早期疗育机构中融合教育的运用,做一个经验上的分享。
壹、「融合」在公立托儿所的运用
目前台北市社会局在公立托儿所收托发展迟缓或轻度身心障碍幼儿的政策上,为减少当班老师的负担,另设有特教老师。特教老师有的是征聘钟点制的教师;有的则是由所里资深老师担任其职,再给予特教知能养成。特殊幼儿在托儿所的安置及课程安排方式,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有
1.集中式:特殊儿童集中于一班,班上外加一名特教老师进班协助教学,并负责特殊幼儿教案编写、设计及执行IEP(个别或教育方案)计划。
2.分布式:相对于集中式,此即将特殊儿童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中。而在不同的托儿所中,课程安排亦有所不同,包括──
A.安排特教老师在早上课程中,到有特殊幼儿的班上协助教学,下午则将特殊幼儿抽离做小组或个别训练。
B.特教老师在普通班中并无协同教学,纯粹安排个别抽离的课程。
C.所内并无特教老师,由当班老师负责特殊幼儿的IEP计划及补救教学活动。
虽然公立托儿所设有特教老师在特殊孩子的抽离课程中加强训练,然而在普通班上的课程,并未特别因特殊孩子的加入而有所调整,在活动设计时也较少考虑将特殊幼儿的IEP目标融入普通班的教学中,此可说是现下学前融合式教育最大的限制。
贰、融合课程之规划方向
在公立托儿所中,特殊儿童所参与的教学型态分有:1.抽离式个别教学;2.小组活动;3.学习区;4.团体活动。而教师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依特殊幼儿的IEP计划目标统整于不同类型的活动中,以落实融合的目的,则是每一个收托特殊儿童的幼教单位最大的心愿与努力的方向。以下将以目前公立托儿所中的教学型态为架构,提出在巡回辅导时在融合教育中指导的原则。
●个别教学
特教老师依照所研拟的IEP目标及训练步骤进行抽离原班级之个别教学训练。
●小组活动
特殊幼儿在抽离时的小组课程中,可将能力相当的孩子分成一组;人数可依学习状况分成2-3人或3-5人,并适时加入普通幼儿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小组的活动方式可由有限制的环境渐进至限制性最小的环境中学习,其方式有以下四种:
1.以特殊幼儿为主的小组活动:依据每位孩子各个领域的能力及目标设计活动(如精细动作领域、生活自理能力等),或在一个活动中同时结合各人不同领域目标而设计的小组活动。
2.普通幼儿进入资源教室参与以特殊幼儿为导向的活动。
3.将小组特殊幼儿安排在一般学习环境中(如角落),老师适时安排一般幼儿进入此情境。待学习状况稳定后,渐渐抽离同组特殊幼儿的人数,同时增加一般幼儿。以此渐进方式将特殊幼儿分散至一般幼儿较多的各学习环境。
4.经过整合的小组活动:即依特殊幼儿IEP计划的目标调整单元活动设计,以适合每一位学习者。
依据孩子的学习情形,改变小组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技巧、学习环境,并引导幼儿同侪间的互动,渐渐提升特殊幼儿接受不同形式教学模式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
●学习区
特殊幼儿在学习区上的学习效果普遍不彰,部份原因是学习区的老师并非原班老师,不了解特殊幼儿的能力及学习目标;再者,学习区的活动是非结构性、多为开放式的教学,若非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引导,特殊幼儿较难融于活动中。
●团体活动
在个别差异性高的团体中,教师可在一个活动中达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在同一个活动中进行同一领域、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例如安排「兔子舞」的活动,可达到的目标层次为:
1.双脚会踏、点
2.会蹲-跳
3.会连续跳三下
4.会随着节奏跳
5.会正确跟上节拍并正确做出动作。
融合时,教师用心观察特殊幼儿在经过统整后的活动表现及参与度,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