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孤独症,走进孤独症儿童
——读《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有感
本书不仅从不同的方面介绍儿童孤独症及相关问题,儿童的表现和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行为活动中的特征,使广大读者对这类儿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着重介绍了不同的行为矫正方法、认知训练、语言训练、感知觉训练、社交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方法。
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却对孤独症知之甚少,但通过读此书,使我对孤独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指导我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期间,我也经常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借用书刊和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孤独症的知识。自己也有了几点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教育是长期性、全面性,着重于生活上、人格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心智障碍的儿童正常部分要大于异常部分,也就是说教育者常用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小孩的缺陷部分,再设定学习目标与训练,而忽略了小孩会的部分,甚至家长也会疏忽。正常的功能没有去应用、去发挥就会退化下来,这一点观念值得一提,也就是说不要强调特殊化、异常部分,而是去比较小孩正常的部分,如此就会发现同质性大于异质性。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单一性,很有可能教育过程会是单调的,也许一个知识点需要教授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时我们需要耐心的陪伴,在耐心的指引下,不厌其烦地、多途径地完成教育任务。我们应始终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相信有了耐心,所遇到的困难一定会被解决。
当孩子以哭闹甚至以攻击行为来渲泄感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喝斥、打骂,而应该宽容他们的行为,以温柔的言语帮助其表达出心中的感受,对他们的言行加以揣测,尝试性地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控制好他们的情绪行为。
有句话说得好:“人贵有平常心”。每个人都应追求平常心。在特教行业中,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生活中的事不要带入到特教工作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我们会烦恼,会苦闷。但是我认为,在工作时应把这些都抛开,全身心投入到教育过程中,达到心神专一的状态。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取得最佳的效果。(二)所进行的教育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不灰心。这时,我们需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寻找到原因,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以期成功地达到目标,同时也使自己的经验更加丰富。
在特教过程中,我们就应做个有心人,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场合进行即景教学,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所学内容。自闭症的孩子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思维模式固定,接受新事物需要好一段时间,在一开始与他接触的时候,夏某不能准备的叫我肖老师,每次都是妈妈或者老师的提醒,于是我总是抓住各种机会,让他认识我,记住我。比如:在早晨上学,我看到他就先向他问好,带他进教室,然后和我说“肖老师再见”;课间玩耍、上厕所,中午吃饭,下午放学等等时间,只要是我看到他,就和他打招呼,也让他做正确的回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渐渐地认识我了,见到我会叫“肖老师早”“肖老师好”,每当走近他的时候,他会双手抱着我,还会趴在我的膀子上,用头蹭我的膀子,渐渐地不在抗拒我,变得和我亲近许多。
还应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孩子良好的行为,并及时进行强化,以便巩固加大这些行为的出现频率;如发现不良的行为,则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使之消退。此外,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便了解更多的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同时,同事之间也要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一个孩子生活在自闭的空间里是不幸的,如果周围的人们远离他们,则是更大的不幸。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读懂孤独症,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爱,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们,让他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走出自闭、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