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星儿在一起的日子
有这么一群孩子人见人爱,每一个孩子都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但是他们却不会和你交流,不会有感情,对人对物熟视无睹,包括对父母也一样是工具性地使用;他们脾气很大,会无故地哭闹和打人,他们存在交流障碍,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差,他们的动作刻板……但是他们的可爱又让人不得不爱上他们。可是这样的孩子真的会让人手足无措,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和他们相处,怎样去教育他们呢?
与他们相处的第一步是:要让他们接受陌生的环境---学校,和陌生的人---老师。
孩子到了这个陌生的环境,心中充满了恐惧。对这个环境,他们感觉到的通常是“不安”,因此他们会发脾气,哭闹,扔东西等。这时,我们不要刻意要求孩子停下来,要求他做什么事情,而要让他自由的发泄。在发泄的过程中,孩子是对环境及环境的变化有所感知的。这时我们要通过他的家人,对他进行初步的了解,这个了解基本上是从孩子父母那里得来的:从父母口中,我们老师要知道孩子的一些喜欢的物品(即强化物)、孩子的一些常见行为、平时在家是谁带孩子、如何带他等问题。对孩子有一个了解后才能更快的地让孩子接受你。此时我们可以远远的站着,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靠近他,帮助他,让他知道你这个人对他没有威胁。同时环境中要有丰富能吸引孩子的东西,包括玩具,食品等等。在他闹累了的时候,有一样可以抓住他的眼球、让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慢慢地孩子就对这个环境不再抵触,让他把这个陌生环境与玩具、快乐联系在一起,甚至喜欢上这个环境。老师此时可以慢慢的靠近孩子,与他游戏,帮助他解决问题,让他知道老师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这样就为他以后在这里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另外,配合意识也是学习东西的重要条件。
当孩子对环境和老师不再感觉恐惧不安时,老师就要在与孩子游戏玩耍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简单指令、简单模仿的学习,如“把积木给我”、“拍手”等,这些内容尽量是孩子可以做到的。例如,有一个小孩子进教室后经常会有一个动作就是搓手,因此我们就会知道搓手是他可以完成的动作,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个动作开始,要孩子和老师模仿搓手,来培养孩子的配合及模仿意识。这样,从孩子会的动作开始,可以让孩子没有难的感觉,让孩子慢慢发现:我只要做一点点事情就可以得到报酬。但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的自我刺激动作增多。完成一些简单要求后,就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逐步与老师建立这种“提要求——反应”的意识,明白只有完成别人提出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当然这个“别人”开始的时候以老师为主,当孩子与老师的这种配合意识建立起来了,再泛化到更多的老师,家长,及其他陌生人)。这样,这些星儿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就可有所改变。同时,配合是学习的最基本的条件,孩子只有配合了才可以更有效的进行学习。
对于我们接触的小孩,我们既要让他感觉到老师这个人是和蔼可亲、可接近、对他特别好的,同时也是很严厉的:当孩子不听话或有问题出现时,老师是不留情面、一点也不含糊的。让他对老师既敬畏又喜欢。当孩子对环境和老师都适应了之后,还要让他了解到学校和其他场合是不同的,不同就在于:上学要有一定的规矩,如上课不能乱说话,手脚放好不能乱动,眼睛要看老师,学习时就要认真,听话,努力完成任务,等等。规矩性对孩子的学习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但对于刚来的孩子,如果对他要求太多,会让他对这个环境产生反感,从而逃避这个环境。这样,后面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通常我们可以这样做,逐步要求孩子的规矩性:让孩子可以坐在椅子上玩——坐在椅子上作一些简单的事情——让他把手放好,紧接着让他得到想要的强化物——让他把脚放好,紧接着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手脚都放地较好,然后得到了强化物,等等。
另外,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设计符合孩子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设计各种活动。而一切学习都应该以“快乐”为主,我们要尽量让学习内容生动活泼,我们可以用儿歌或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到技能。同时我们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敏感,随时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在学校教师会尽量这样做,在家父母和孩子交往中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孩子的情绪好,教育者的情绪好,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见孩子做的不好,家长的脾气就上来了,就开始生气,表情变的很难看,孩子也就做得更不好了;可是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或对给孩子的任务作一下调节,如脸上露出笑容,把任务难度降低等,就会发现孩子还是那个可爱的孩子,是我们太心急了,把任务放的太高,或孩子刚才的状态不是很好等,这样,我们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做的很顺利。
星儿们是一群特别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可以进去的,那为什么我们一味的要让他们改变,来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呢?是否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一点空间让他们去享受一下自己的世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