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压力开启自闭儿心扉
个案背景:自闭重症幼童
小辛在三岁时,经医生诊断是重度的自闭症。从此,母亲辞了工作,全心带着小辛接受各种疗育,且在适龄阶段进入特幼班。然而小辛非但没有预期的进步,在行为上更显得焦躁不安,大哭大叫拒绝到学校;求好心切的妈妈更是竭尽所能的让小辛接受不同的疗育课程。妈妈也一再的自我安慰:这是过渡时期,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了。
过多的治疗未必适合自闭儿
小辛到我班上来,我看见的是一个疲惫的母亲,和一个拒绝学习的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及过去的学习情形后,我告诉妈妈,太多的疗育课程对孩子而言未必恰当,反而会让孩子在适应不同环境及人事中,产生混淆。我也让妈妈的情绪稍微降温,避免妈妈因为不正确的期待,而造成孩子和她自己的压力。接下来,我开始观察个案的行为模式,并进行初步的评估。
收集好所有的数据,做好所有的课前准备后,我将往后课程的方向和配合事项告知妈妈,与妈妈有了初步的共识;然后才开始我与小辛的第一次接触。
观察个案的行为模式
在第一次课程中,我没有给小辛任何课程,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小辛如何玩。或许对小辛而言,因为从没有过这样的上课经验,所以他显得相当焦虑、不自在,不仅和老师离得远远,还会不时注意着老师的动静。
第二堂课,我依旧没有给小辛任何的课程,我只是单独玩着上次小辛玩过的玩具,小辛会不经意的走向我,看看我在做什么。不过,这样的次数很少,时间也很短;过程中,我只有微笑及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以增强物建立互动关系
第三次上课,我放了一个呼拉圈在地上,我就坐在呼拉圈内玩着嵌图版。小辛只要走进呼拉圈或靠近我,我就会告诉他:「小辛好棒!老师请小辛吃一块花生酥。」刚开始,小辛会略有所思的拿起花生酥离开,到安全范围时,再一边吃花生酥,一边露出满意的微笑……。慢慢的,我要求他坐下来,放一块形状板,只要小辛照着做,就可以吃一小块花生酥。以这种方式,我与小辛建立互动关系后,就开始要他学习听从指令,以及遵守简单的规则。
建立规则的方式,除了视觉提示的照片外,另一方面则是增强物的使用,只要小辛达到老师预期的学习目标,老师就会给他喜欢的花生酥或是让他荡秋千;甚至让小辛自己开口选择「要吃花生酥」或是「要荡秋千」,之后,再运用结构式教学,让小辛学习在固定的坐位上进行简单的课程。
行为情绪的处理
小辛只要是做他没尝试过的新活动,他就会生气的大叫,或是抓老师的头发。不过我会先察觉,且在同一时刻抓住小辛的手,用严厉的口吻及表情,告诉他:「不可以。」这时如果小辛更用力动气,我就更用力抓着他的手,只要他稍稍放松,我也会跟着放松;等他完全放松后,我马上进行活动,转移他的情绪。
几次之后,小辛也会跟着说「不可以」……渐渐的,小辛生气的次数减少了,对于活动的专注力也随之增长。从刚开始连位置都坐不住,需要我坐在小辛后面协助;到现在,小辛已经可以自己坐在位置上上完一堂课,逐一完成我交付给他的作业了。
打开自闭儿的心锁
或许吧!在接触自闭儿之前,我心中有很多的恐惧,担心不知该如何建立相处模式,然而,我相信自闭儿的世界是相当广阔的,在那深邃的眸子中,隐藏着无限的空间及潜能,是需要被爱、被了解,以及被关怀的。
在与小辛互动这半年的时间,我常会有很多的感动,在一次一次的挫折后,也看见一次一次的进步,这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治疗心得
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是需要我们细心照料及呵护的,当我们急着要给予孩子学习目标时,别忘了先建立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先了解孩子的增强物为何。太多的治疗,过多的期待,对孩子和家长都是负担。有时不是我们主动要靠近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靠近#p#分页标题#e#我们;不是我们去制造一个学习环境要求孩子学习,而是营造一个安全感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在当中能够优游自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