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个案
内容摘要: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让很多教育者都很头疼的事。他们的一些问题行为常常让班级管理者无从下手。本文从作者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总结了一些矫正一例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方法。随时随地、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对他进行训练,让自闭症儿童也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快乐地在校园中成长。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问题行为 行为训练
自闭症,在我国医学界习惯称之为孤独症,它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也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自闭症儿童在我国称为孤独症儿童,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与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发病为特征。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主要症状与特征为:
1. 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 行为异常,包括重复刻板行为、多动、注意力分散、焦虑、攻击、自伤、发脾气等等。
4. 智力异常,70%左右自闭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记忆较好,特别在机械记忆方面。
5. 感觉异常,表现为触觉迟钝或敏感,对某些图像或声音特别的恐惧或喜好。
我们班的小磊,是一个自闭症儿童,今年13岁。目前出现的孤独症行为有:行为刻板、自言自语、喜欢重复问话或答话、眼光发散。
从接管这个班级开始,我就注意了小磊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从图书馆、网上搜集关于孤独症儿童训练的资料,并对国内外有关儿童行为训练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我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那就是行为训练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处处都可以对他进行行为训练,持之以恒,实现小磊的逐步康复。通过近两年的不断努力,小磊从行为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他已经能在课堂上坐上30分钟不随便下地,听到老师喊集合的口令能很快的站到班级的队伍中,能够随着班级的队伍上下楼梯,在操场上做早、间操时也不会乱跑乱跳了。小磊的这些进步让我感到很大的欣慰,同时我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也记录下来:
一、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我刚接管这个班级的时候,小磊还不太熟悉我。那时我也没有勉强的去接近这个孩子,我只是跟他的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渐渐地消除对你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如果那时我强制的拉他过来称呼我,从他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很恐惧,那么接下来的训练将会进行得很困难。所以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要抱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给他们时间去接近你,进而熟悉你,再到依赖你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教师和家长都要静静地、耐心地等待他的改变。
二、对他们的训练要随时随地、循序渐进
由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是智力残疾,不可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聪明睿智,按计划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教他们东西就必须要拿出最大的耐心来,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一点一滴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把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对孩子的训练。例如:平时说话、穿衣、吃饭,在走路的时候教他不能乱跑,上下楼梯要站着排按顺序。每次教的东西不一定要求他马上就记住,再说他也不可能马上都记住,也许9999次的时候他还没有学会,这个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放弃,也可能10000次的时候他就会了。因此,教育者千万不要气馁,要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p#分页标题#e#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我们功夫下到、心思用到,患自闭症的儿童是可以训练好的,即使不能完全融入班级的同学中,和同学一起活动,他们也会不再捣乱,能听从命令和指挥。
三、训练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无欲无求我行我素,根本上就不在意父母和他人的反应,不会迎取悦他人,没有好奇心、没有求知欲,不接受大人的指令和要求,同龄儿童该懂的他不懂、同龄儿童该会的他不会,这就是的孤独症儿童的最大特征。但这不等于他对所有事情都没有兴趣,只是他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在我们大人的眼睛里看来毫无疑义,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孩子感兴趣的,我们又没有兴趣,致使我们失掉了很多良机。例如:刚开始我训练小磊的时候,我以为小孩子都喜欢吃糖,结果刚开始我就那糖果作为奖励想办法让他进教室,结果我失败了。后来我发现他喜欢的是我注意他,只要我注意他,他就不进教室,我如果不管他,他反倒自己就走进教室了。后来我就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故意不去理他,他反倒很听话。
四、适时利用他喜欢的人或事
有时小磊会问我:“爷爷来接不?”他很在乎他的爷爷放学来不来接他,所以我就顺势说:“你不听话,爷爷肯定不来接。”这样他会听话,然后听从你的指挥。在训练小磊进教室时,有一段时间他总是问我:“擦玻璃不?”通过他的家长知道他在家很喜欢擦玻璃,他总是和奶奶一起擦玻璃。我就利用他这个喜好对他进行训练,告诉他,如果他现在进教室我就让他擦教室的玻璃。果然这招有时很有效。
五、化重复刻板行为、动作,为规律性良好习惯
小磊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经常重复某几句、或某几动作。我就在每天的这个时间里,都教他说做固定的话、做固定的事。现在小磊每天早晨进教室后过一会就会问我做不做早操,因为每天早上他进教室不久我们就会集合到楼下去做早操。现在对他来说听到铃响后就迅速的站排这一刻板行为已经很成功地转换成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了。在做早操回来后他也会马上拿起书包问我:“老师,上楼上课不?”接着就拿着书包跟着我去上课。这都是他每天都必须会做的事,已经成为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自闭症,关注自闭症儿童,并且进一步研究针对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教育、训练的方法和形式,这些都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燃起了一盏盏希望的灯。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首先要重沟通。教师或治疗师必须先与患儿做好沟通,让他们注意我们。喜欢我们,才可以去影响他,而要引起儿童对我们的注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投其所好。教师在指导自闭症儿童时,可以利用儿童喜欢的刺激,设计成简单的活动,带领患儿去参与活动或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简单的活动,不仅可以与患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可由活动中帮助他们了解语言的概念,一旦有了语言的概念,教学活动才可以进行。
另外,对待自闭症儿童,老师和父母之间也应保持沟通,共同建立孩子的教育模式。老师与家长们持续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程度不尽相同,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特殊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只有抓住其特点,有顺序、有方法的进行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我想,从事自闭症教育的教师只要用心地观察学生,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使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尽快地使自闭症儿童回归主流,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方俊明. 《特殊教育学》. 2005年6月第1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潘一. 《特殊教育学基础》. 2006年7月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华国栋.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2004年8月第1版. 北京:#p#分页标题#e#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 《行为矫正基础》. 2000年1月第1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张福娟,红英,杜晓新. 《特殊教育史》. 2000年11月第1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 1998年7月第1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刘全礼. 《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2006年6月第2版.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8.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0
9.朴永馨,顾定倩. 《特殊教育》. 2006年8月第2版. 华夏出版社
10.戴淑凤.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2005年. 中国妇女出版社
11.黄伟合. 《儿童孤独症及其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 2004年.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尤娜,杨广学. 《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2006.7
13.肖瑾,许光兴. 《有关自闭症儿童发展障碍》. 2000 Vol.8 No.5 健康心理学杂志
14.薛景,徐光兴. 《孤独症儿童教育治疗的研究现状》.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
15.陶国泰. 《孤独症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中国特殊教育网.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