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心智特殊孩子要保护还是要放任?
文/袁宗芝(台北市自闭症家长协会总干事)
当心智障碍或发展迟缓儿童要入学时,家长也面临一个坎坷不安的选择,如果孩子的状况是很明显的落差,或是需要大量的协助,家长可能就有心理准备让孩子接受启智教育;即便是进入普通班,也会和老师打招呼,希望老师能营造一个包容、接纳、协助的环境,让孩子不要有太大的挫折。
可是如果孩子是在比较边缘的程度,甚至有某些能力超越同侪,一般接触也看不大出来,家长就会很犹豫到底是要先告知学校﹑老师,还是让孩子自然的参与团体。告知的好处是可以先商议安排老师,但是家长难免会担心,学校和老师会不会排斥,或者事先为孩子贴上标签。
其实,谈到告知与否的选择,我们还是要先回归到孩子自身的能力做考虑。孩子如果可以跟随团体活动﹑配合常规﹑沟通表达,也没有肢体或口语的暴力状况,才可以考虑不告知。
另外,学校的校风也会影响家长的考虑,通常我不大建议挤进明星学校,因为这些学校本身即为一般生的必争之地,抢优秀的学生都来不及了,怎么会欢迎心智障碍的学生呢?尤其是通常他们主要的治校目标,多在学生的各类成绩表现,心智障碍学童很难有被表扬或赞赏的机会,当然在心理辅导层面更是欠缺。
家长一定要务实的评估孩子的能力,不要好高鹜远。虽然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有特殊需求的学童,都应该回归主流,有和一般孩子共同生活、上学、游戏、互动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到更多社会的行为;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学习的前题是孩子要能了解,并可以吸收相关的信息。
程度落差较大的孩子,无法理解周遭人事的变动和行为目的时,很难谈到有效的学习。甚至长期让理解力薄弱的孩子,处在高度课业和同侪的压力下,又无力抗争或逃避,孩子会逐渐呈现出退化或精神障碍的情形,父母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才不会为了颜面等问题,耽误了孩子。
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了解孩子适应和学习的整体表现,孩子一定要有自学的能力和效能,在普通班才有价值。
另一方面,一旦为孩子选择对他比较适合的资源环境后,我们就要把目标放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知能上,因为无论在普通班或启智班,基本上,都要让孩子自己担负起求学的责任;家长的陪读或是为孩子找小义工等资源,往往不是帮助,反倒让孩子学会了依赖,造就了错误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我们应该多教导孩子如何执行工作,以更能为团体服务,让孩子和团体之间有更多互相认同的机会,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除了学前孩子该具备的生活自理能力﹑口语或其它表达能力﹑接受约束﹑规范等外,反倒不需要特别在意孩子的学科能力。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一开始能赶上课业,而拼命的要求他学习数学加减或注音符号等,这不过是揠苗助长罢了!许多孩子在学前花了一两年训练学科能力,不但形成学习的强大压力,磨蚀了学习的趣味,其实这样的学科能力,也只能满足短期的学习成就表现。
以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大儿子没有在班上公开告知他是自闭症,我是认为别人不需要给予他特殊的对待,和不一样的标准;也因为我极强调他的社会化和社会适应,所以他如果有任何在团体中被批评﹑被排斥的行为,都是我要教导他修正的部分,而从不去倡导请别人接纳他的不当行为。
但是相对的,这样也等于是拿掉了他的保护伞。
他曾经为此,经历过一段惨淡的岁月,被大多数同学欺负和排斥,他也很痛苦而怨恨;我藉此机会引导他回顾自己的言行,了解其中的失当,唯有改变自己,才能被别人认同和尊重。
现在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已是苦尽甘来了,他有大幅的进步成长,更学会对自己要求,也更了解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别人的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