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探索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思维、情感及社会交往的发育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医疗手段,因此,特殊的教育训练手段已成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状况的主要措施。我园作为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的一个试验点,初次尝试了让自闭症孩子生活在正常孩子之间,进行随班就读。为了能在教育训练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拟定一个初步的教育训练计划,通过和家长交谈初步接触孩子,掌握了孩子的第一手资料,发现该孩子表现为:无语言(偶有伊,呀声)、任性;情绪障碍严重;目光对视差;不愿与孩子交往;甚至排斥其他孩子,不许他们在他的身旁;有一定的动作行为,但离不开强化物的刺激。通过翻阅学习了一些有关国内外自闭症孩子训练的资料,发现了解孤独症儿童的个性差异很大。要想使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作为训练者必须走入自闭症孩子的世界里,真正了解到孩子想什么,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帮助他打开自我封闭的壳。
一、进一步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建立合理的教育训练计划。
在掌握孩子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与孩子接触,反复进行观察,在与孩子建立感情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症状及存在的问题:语言障碍特别严重,只听见低微的“啊”音,偶而的唇动;情绪反复无常,并难以控制;目光对视差,注意力涣散;做事缺乏主动性,依赖强化物的刺激;团体互动能力差,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排斥同伴。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教育训练计划,安排教育训练内容,找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与孩子建立感情,进一步深刻了解孩子,走进他的世界里,激发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兴趣;重点是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孩子与外界交往的信心。其次是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大领域制定教育训练内容,设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从易到难,根据训练中实际情况,合理调查训练内容。
二、以适应新的环境,稳定情绪为训练的基础,接受训练者为前提。
孤独症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为刻板,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稍有变化就可能引起他们极度的焦躁不安。该孩子表现为:在班上大哭大闹;在地上翻滚,咬自己的手,甚至挣脱老师的手往外逃,作为老师要理解、容忍,老师可以抱抱他,用轻柔的话语安慰他,并给他一些糖果、饼干之类的食物以分散他的注意力,渐渐地,他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可以适应新的环境了。当孤独症儿童情绪稳定后,仍然会不听老师的指令,也就是说不接受老师,作为老师要进一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温柔的语言,亲切的抚摸,以致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孤独症孩子也有感情,慢慢的孩子会接受老师,对老师产生依赖感,甚至会主动爬在老师身上与老师亲热。当孤独症孩子接受训练者后,就可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教育了。
实践证明:观察的分析阶段是进入孤独症儿童世界的关键时期,当老师真正理解他的情感、愿望要求时,他才能完全接纳老师,并把老师当做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途径,这时,也是老师对他进行训练的大好时机。
三、有效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提高与外界交流的信心。
1、以强化物刺激孩子,激发语言模仿的兴趣。
语言的训练基础主要是模仿,孤独症孩子不一定愿意,老师可以利用强化物刺激孩子。如:他想要玩积木,就自己随便拿,这时,我就强调他说出:“我要玩积木”,开始他不愿意说,因为没有拿到积木,没有达到目的,他就大发脾气,老师可以采用冷处理方法,等他情绪稳定后,利用强化物(口香糖、糖等食物)的刺激,激发他语言模仿的兴趣,刚开始是老师说,他跟着学说,并且一定要强调他看着老师的口唇,当他不愿意时,老师可以用轻柔的动作捧着他的小脸,要求和老师对视,这样,既纠正了他目光不愿对视的行为习惯,又能让孩子理解语言的发音方法,然后,再逐步过度到让孩子自己说。
2、配合手势、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
孤独症孩子一直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对某些事物不一定理解,在训练孩子语言时要适当配合动作、手势。如:孩子随地大小便,老师在教他时,不仅教会孩子说:“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而且要把他带到厕所间,教他学会一系列上厕所的动作。在教的过程中可能要反复十多次,甚至更多的次数,孩子才会理解;如:在教孩子钻、爬动作时老师说孩子并不理解,只有老师示范,并机械的拿着孩子的手,推着他的脚,反复多次后才能理解。因此,有时对自闭症孩子语言训练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操作过程是机械强化,这就需要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的工作态度。
3、充分利用环境,为孩子提供一切可以练习的机会。
玩是孩子的天性,克鲁普斯卡亚曾说过:“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孤独症孩子也喜欢玩,要充分利用“玩”的“缝隙”让自闭症孩子从孤独世界中走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虽然对老师熟悉了,但团体意识差,存在排斥同伴的过分行为。如:他在搭积木,不许其他小朋友参与,老师可以安排1~2个小朋友故意和他一起搭积木,刚开始他大哭大闹,发脾气,老师在他情绪稳定后,还是强调要求让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反复为他创设这样“玩”的环境,时间长了,他就适应了,没有排斥性了;在参与孩子集体游戏时,初时训练要选择一些室内游戏,便于老师引导,逐步发展到由幼儿带领他游戏,通过训练,他合群了,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做操时能站在队伍中间,有时随音乐也会动动手动动腿,改变以往到处奔跑,散漫的不良习惯,有了一点集体互动的意识。
通过观察发现,该孩子特别喜欢玩角色游戏。刚开始只是无目的地在各游戏角窜来窜去,无意识地摆弄一些游戏玩具,我们就让一些能力稍强的幼儿带着他一起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对幼儿教他的语言比老师的语言训练更容易接受,学得更快,有时会很随意地叫他们哥哥、姐姐。我们就充分利用有利的训练时机,多创造一些让他和孩子一起游戏的机会,并指导幼儿教他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绪,使孩子也成为他的训练教育者。当孩子情绪高兴时,老师可以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身体动作游戏,如:拍拍小手、跺跺脚、学习模仿动作等;饭前教孩子说菜谱,这些都是语言训练的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交往能力也相应地得到补偿,当孤独症儿童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得到满足时,情绪也安静多了,在和其他孩子的游戏交往中,逐渐体会到和他人交往的乐趣,并开始注意别人,不排斥同伴,愿意和他人交往,逐步走出了孤独的围城。
四、家园配合,充分发挥家长的训练教育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训练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长比老师更了解孩子,更何况家长对于孩子的训练教育在老师之前,教育经验丰富,在训练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是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实施对孩子进行训练。教师和家长各自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在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共同配合扮#p#分页标题#e#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会获得更好的训练教育效果。
总之,对于孤独症孩子的训练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对于训练者来说,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一名从事孤独症教育研究者曾说过:“对于孤独症孩子,要付出比一般孩子再多的爱,也不算多。”
人们常说医学的尽头是教育,孤独症孩子在药物治愈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只有用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爱心,牵住孤独儿童的手,慢慢地引导这些孩子走进我们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