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闭症”名字的思考
二十年前开始接触“自闭症”概念,在和家长及孩子朝夕相处过程中,深深理解家长的痛苦和迷茫。家长从过去重视孩子的智力到现在逐渐重视孩子“情商”发展,大家对孩子的了解也从表象转入实质:智力不足是表象,孩子心理统合失调才是阻碍他适应社会的关键!一个字面名词,就象一具无形的枷锁让老师、家长心理时刻蒙受着阴影,甚至有些家长时刻盯着孩子的行为,一旦有自认为不对的地方就担心是否又是症状加重了!
我在工作中也有被心理暗示的现象,我们的孩子的实质问题其实很简单:心理无法与外界连接。因此,孩子在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克服挫折、与人配合协调等社会能力方面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些能力不足用时髦的名词解释就是“情商”低下,也就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不同步,所以他们只是“社会化能力发展迟缓”的孩子,没必要一定要给孩子带上什么可怕的“自闭”帽子。是孩子愿意自我封闭吗?不是!是由于生理遗传因素和社会遗传因素的复杂干扰才使孩子失去了他该有的童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还给孩子的是什么?
是强迫孩子回答你的问题?强迫孩子学会某项技能?强迫孩子上学?强迫孩子听话?还是尊重孩子的心理?观察分析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含的动机?还孩子健康、快乐、自信、主动的心灵品质?
正在写这段话时(2011年12月28日10:36)小雨(一位按妈妈的要求,已经上大二的轻度孩子)妈妈满眼含泪推门进来和我沟通孩子现在出现的情绪问题:孩子现在有自杀的念头;间断出现眼肌抽动症状;在家给大人发脾气;还说自己要崩溃了!
她妈妈也认识到问题的出现,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社会遗传因素)。应了一句话:撒什么种子,结什么瓜!一位不懂教育的家长,他不教育孩子,孩子的结果不会坏到哪去;一位懂教育的家长又是非常“负责任”的家长,那她的孩子发展不会很理想;一位既懂教育又懂心理的家长,那他孩子的发展会很好;一位既懂教育又懂心理,还懂精神的家长,那他孩子的发展就一定会好!
小雨妈妈苦笑:对!我属于第二类家长!一味地让孩子按我的目标去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张老师说的对,孩子现在的心理表现其实是我心理的翻版!
小雨妈妈自己也承认:知道心理健康对孩子很重要,但说起容易做起难!我说:难就难在我们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或者不愿做好自己该做的角色!——孩子心理动机的同理模范者。我提议她把孩子的学业先放一边,和孩子一起出去放松旅游或和孩子去温泉游泳等。她妈妈马上说:对!我该改变方向了,一定要“带”她走出去!
妈妈这段话里和很多家长来问我家庭训练时的一句话何等相似:我孩子现在进步很大,但不知下一如何“教”了?
我有意反问妈妈:你哪个词说的很重?妈妈疑惑!
是啊!我们家长挂在口头上的始终是“教”“带”。就这简单的两个字就已经反应出我们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了——你是孩子的主导者!
比如:“我带孩子去旅游——我工作很累,求孩子陪我去旅游;我教孩子认识红颜色——孩子帮我把红色的毛衣给我拿来。不同的表达方式,家长和孩子的角色已经转换了,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主角,只有主角才有自信,只有主角才对生活有更深的体会!那么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想一想如何在生活中和孩子沟通更好呀!
无独有偶,中午放学在路上碰到洋洋(2004年两岁多因无语言在中心训练两年,现已上小学二年级)和妈妈。我很远就高兴地打招呼:“洋洋你好!”洋洋妈妈:“洋洋!看是谁?”洋洋嘻嘻笑:“张妈妈!”到面前我蹲下:“上几年级了?”洋洋:“二年级!”“这次考多少分?” 我笑问,妈妈抢先答:“考中等!”在妈妈回答时,洋洋不好意思躲到了妈妈身后,我高兴地说:“洋洋你是否考六七十分?”洋洋严肃地点头。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六七十分!太好了!对张妈妈来说六七十分就是100分!”继续努力,向110分冲刺!”洋洋高兴的站起走到我面前依偎到我的身边。我笑着对她妈妈说:“在孩子面前不要给孩子划分等级!我们孩子只要自信、高兴、阳光就是最棒的!”她妈妈说:“他现在除了成绩,就剩自信了,一天到完笑呵呵的,不知道什么是愁事!”我说:“这就对了!刚才孩子躲到你身后,现在依偎到我身边,为什么?”她妈妈笑!希望我们的洋洋在妈妈正确方向的引导下,永远喜洋洋!
因此,希望老师和家长从心理摔掉“自闭症”三字的心理暗示,让阳光先在自己内心焕发,才能持久给孩子输送温暖!